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 通过学习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再次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精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前3课,大家知道19世纪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出示“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现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阅读“黄海大战”,探究下列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至1895年。

3.黄海大战:①时间:1894年9月。

②经过: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二)阅读“《马关条约》”,探究下列问题:1.日军侵占辽东半岛: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向日军妥协,致使日军很快占领辽东半岛。

2.威海卫战役: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战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4.中是《马关条约》:①时间:1895年,签约代表人物: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②内容:a.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c.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d.通商口岸:增辟通商口岸。

③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黄海大战[小组活动]在屏幕展示地图背景,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它的野心是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让学生讲叙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间及黄海大战的经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邓世昌英勇殉国的事迹。

[小组讨论]:1、根据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3、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4、我们从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身上学到了什么?[归纳]: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借口中国出兵朝鲜,悍然对华发动了战争,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通过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

同学们发言积极,也感受到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北洋舰队实力尚存,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精讲点拨]:民族英雄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但是他决心一死,是因为他认为“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探究二、《马关条约》[小组活动]1、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2、学生识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

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小组讨论]: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4、三国干涉还辽,是不是俄、法、德在帮助清政府?为什么?5、讲叙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现在台湾有一小摄“台独”分子在蠢蠢欲动,你怎样看待台湾问题?[归纳]: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尽管俄、法、德干涉辽东半岛被割给日本,但他们都是出于自己在华利益着想,《马关条约》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与《南京条约》相比,帝国主义列强中国攫取了更大的利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中国人民是不屈服于列强淫威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精讲点拨]:1、《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从割地、赔款、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四个方面进行记忆。

2、《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是因为:“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割地多且是要地,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清政府为了偿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一)选择题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 C )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2、邓世昌以身殉国的地点在( B )A.平壤B.黄海C.旅顺D.威海卫3、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C )A.黄海大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4、《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C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地社会的深渊5、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 D )A.中英两国协定关税B.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6、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A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7.一个外国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出现在( C )A.《南京条约》签定后B.洋务运动时期C.《马关条约》签定后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一条是(C )A、赔款白银二亿两B、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辟通商口岸9.结合所学历史,请你判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 D )①都规定了割地②都有赔款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10、你判断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B )A.中国当时的国力虚弱,远远落后于日本B.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C.清朝的军人消极避战,战斗力低下D.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11、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D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12、《马关条约》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比,其内容和影响都是全新的条款是( D )A.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增辟通商口岸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二)能力提升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材料2 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材料3:2009年青岛海上阅兵后,英国《金融时报》回顾了清王朝1888年组建北洋水师,虽苦心经营,但最终战败于日本海军的屈辱历史。

并慨叹:中国海军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请回答:(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请你为诗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炮震烟迷船掀侧”的情景。

答:黄海海战。

大东沟、致远舰。

略。

(2)材料2中的“他”是谁?答:邓世昌。

(3)请你替材料2中的“他”回答做出上述举动的想法是什么。

答:“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牺牲应该避免。

你的看法是什么呢?答: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史实,思想要积极。

(5)材料3中的“北洋水师”“战败于日本海军”指的又是哪场战争?答:甲午中日战争(6)由近代海军的“战败”到现代海军的“重生”,你获得哪些感悟?答:可从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海防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等方面进行感悟。

14、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干什么的?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给日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