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
1845-1846年
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
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产生的原因: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和组进行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产生的。
内容说明:
主要内容有:
第一,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四,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第五,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
第六,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特征。
当然,应该指出,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的理论的某些基本概念,有的还是用不太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的。
例如: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经常是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
有些提法不确切。
如:“消灭分工”、“消灭劳动”、家庭是“起初”的社会关系等。
一
《费尔巴哈》
(共四节)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一节共25段。
中心内容是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从四个方面剖析:
青年黑格尔派从来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一样,都把观念的东西当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决定者和创造者。
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实质是一样的。
青年黑格尔派完全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活动。
总之,青年黑格尔派错误的根源,在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选集》第1卷,第24页)
二、人类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们;
人们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物质条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进一步指出,人的特性是由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的。
“他们(人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
四、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资本主义之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有制形式。
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
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即封建制。
五、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
Ⅱ
这一节手稿有缺页。
现存有30段,
主要有5方面内容:
一、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人们的一切都归结为思想的观念和做法。
这一思想包含着经济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的思想。
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否定思想在人的解放中的作用。
二、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基本因素是生产。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选集》第1卷,第32页)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32页)
人口的生产。
社会关系。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一个基本因素。
三、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
《形态》中关于分工的含义并不明确,对它偏重从阶级和社会的角度论述。
在这之后,由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更加注意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论述分工,分工也越来越获得了科学和完整的含义。
“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事情”、“消灭分工”。
四、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五、历史——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和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环境。
”这本来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世代前后相继的纵向前进,并且,还有民族、国家间的联系的横向扩大,这正是《形态》中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51页)
Ⅲ
这一节共10段。
中心内容是:论述在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及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52页)
“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
”(53页)
Ⅳ
这一节手稿有缺页,有的段落也不好划分,按照粗略的分法,可以说有59段。
主要内容共5个方面:
一、两种生产工具的差异及对社会关系影响的比较
由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
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对社会关系的不同影响。
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在《形态》中第一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兴衰史。
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前提。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时期、商业和航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机器生产和实行最广泛分工的时期。
三、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81页)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
”(81-82页)
四、个人和阶级的关系以及个人和共同体的关系
1、阶级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个人是隶属于阶级的。
某个阶级决不是“在构成该阶级的个人尚未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
2、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82页)这里科学地区分两种共同体:一种是“冒充的”、“虚幻的”共同体;一种是“真正的”共同体。
五、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第一,共产主义革命“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即彻底消灭私有制。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
“联合起来的个人”
接着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77-78页)这是针对空想共产主义不懂得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