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15
可能的原因是:(1 可能的原因是:(1)从这一思路出发的概述已经完成; (2)感到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的概括与后面的系统表述 在逻辑上不一致,需要重新写一个“开头”。 第二个开头(即第五手稿)是不同于第一个开头的独立 理论表述,这一表述是从历史进程的具体发展来说明新世 界观的。 这两个开头可能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新哲学的, 前者是共时性视角,即社会结构性视角,体现的是从现象 道本质的哲学逻辑分析的思路;后者则是历时性视角,即 社会历史的过程性视角,用三种社会形态的具体发展过程 来进行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体现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 路。
18
视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认为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实的 最高存在,宣扬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认为,施特劳斯“实体”、鲍威尔的“自我意 识”、施蒂纳的“唯一者”以及费尔巴哈的“类”,都不 过是黑格尔 哲学中“绝对理念”的别名,都摆脱不掉神 秘主义,因为他们总是抽象地谈论问题。 2、青年黑格尔派只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 P23第2 段):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将宗教的范围夸大、扩大了。 3、 P23—24第3、4段: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统治着现存世界”的观点出发,青年黑格尔派把批判的任 务归为改变人们的意识,他们实际上是将对现实的批判归 结为对天国的批判,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的关系。
4
(三)文本的重要地位
1、1844年的《手稿》是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1844年的《手稿》 和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特别是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 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一次尝试。 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的内在唯心主义此时尚未被马克思发现, 更谈不上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这里是被马克思作为 试图超越蒲鲁东、赫斯等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批判路 径来使用的。 2、1845年的《提纲》,是马克思拟定的批判德国古典 1845年的《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 仰,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从而实现了思想的重大转 折:从隐性唯心主义过渡到了唯物主义;恩格斯因此而把 它看作是新世界观的第一次萌芽。但由于各种原因,马克 思并没有将《提纲》 思并没有将《提纲》写作出来。
三、《形态》第一章的有关问题
(一)第一章的主要任务
1、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背后的隐性唯心史观 ,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创立新世界观。 2、系统阐述马哲的新世界观。 上述两个目标没有在形式上完全实现,没有完成其完整 的理论建构,恩格斯后来也谈到这一点,说这一章没有写 完。
(二)第一章的结构
1、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这一部分是对《提纲》 这一部分是对《提纲》的展开和深化。 2、正面阐述马恩的新世界观 (1)马恩对马哲基本原则的“制定”(广义唯物主 义的历史本体规定),体现的是哲学语境中的思路; (2)从分工出发现实地历史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 生产方式,体现的是经济学语境中思路;
(二)文本结构在写作中的变动情况
马恩最初只是想对德国哲学界的混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界划他们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质性,没准备写一 大部头,所以最初的内容只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 施蒂纳三人,但写着写着内容就增多了、丰富了,于是 第一章专门批判费尔巴哈,二、三章专门批判鲍威尔与 施蒂纳。
8
(三)《形态》中的线索
第四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1
一、文本概况
(一)写作与发表情况 《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主体部分于1846年4 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主体部分于1846年 月结束,1847年 月结束,1847年1—4月,恩格斯补充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 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文本,该文本于1932年在前苏联首 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这一文本,该文本于1932年在前苏联首 次出版。 (二)写作背景与目的 1、背景:马克思1845年的活动及德国理论界的状况 背景:马克思1845年的活动及德国理论界的状况 1845年 1845年2月,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他把主要精力投入 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去了,3月写下了《评李斯特》 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去了,3月写下了《评李斯特》,4 月写作了《提纲》,之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7 月写作了《提纲》,之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7—8月随 恩格斯前往英国的曼切斯特,除社会活动外,又进行了紧 张的经济学研究,写下了《曼切斯特笔记》 张的经济学研究,写下了《曼切斯特笔记》。
12
(三)第一章的两个开头问题
教材节选部分内容是新编版本,它是第四、第五手稿特 殊结合的结果。 这两个开头实际上是马恩在写完第一章,也即制定完哲 学新世界观之后,试图从总体上概括自己观点的两个不同 角度的努力。这一问题长期以来被忽视。
13
(四)第一章的写作过程及问题
第一章的写作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完成。 它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共由5 它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共由5个手稿构成,我们现在 所面对的文本乃是后人将第四、第五手稿结合在一起的怪 物。写作过程的大致情形是: 1、第一阶段:1845年11—12月,第一手稿。本意是批 、第一阶段:1845年11—12月,第一手稿。本意是批 判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并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但写作中初衷改变了,把批判鲍威尔和施蒂纳的两部分单 列成章,此即第一卷的二、三章,而把评述费尔巴哈的和 阐述自己观点作为第一章,第一章是第一手稿的核心。
2、与以往形而上学进行彻底决裂,将《提纲》中的 历史性逻辑展现为一种完整的“历史科学”。 《形态》的前提是走出哲学(张一兵)。马克思指出: “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 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 这表明马克思开始摆脱欧洲哲学史中从爱利亚学派开始 的那种走向事物背后的彼岸理念论,返回到真实生活本身 ,他基于经济学和现实历史而建立的新的历史科学就是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19
为什么说青年黑格尔派是最大的保守派(P24 为什么说青年黑格尔派是最大的保守派( 第3—4行)? ?
4、 P24(第5段):德国哲学家们的根本缺陷——没 有想到哲学与现实的联系。
20
(三)第二个开头: 对社会形态的实际分析 (P24—29)
1、P24脚注2:“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在第一章中,马克思没有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 他在此处所讲的“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指的是与 以往历史理论都不同的、与唯心主义相对的新的历史哲学。 德国的历史探讨很多,最知名的是黑格尔,但所有这些 探讨都是在纯粹精神(意识)的抽象哲学范围内探讨的, 他们把意识形态当作是独立自存、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 东西。
6
二、文本结构与线索
(一)《形态》全书的文本构成:共两卷、八章 1、第一卷:一篇序言、三章 主要内容: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马 恩认为只有费尔巴哈才值得认真对待。第一章(即教材节 选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十分重要,因为新世界观的 产生是在否定、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第二卷:五章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1、马克思在哲学上受到了冲击,费尔巴哈的类哲学人 本主义被施蒂纳等人批判,使马克思在经济学方面实现了 一个转换,即从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直接否定转向到了基本肯定,承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的客观逻辑,否定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和人本主义,这 反映在如下事实中:在第一卷的三章中,马恩十次援引政 治经济学以反对施蒂纳;
(二)第一个开头: P22—24 第一个开头:
1、对“德国的批判”的批判:P22第1段 德国的批判都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 句话暗示:马克思要脱离旧哲学进行现实批判。 说明:“德国的批判”的历程——三年代,黑格尔派分 裂为老、青两派。首先,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否定了 宗教与哲学一致的观点,这成为黑格尔派解体的标志。青 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批判施特劳斯“福音全书来自实体” 的观点,主张一切取决于“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又批判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仍是唯心主义的,不过是替代了黑 格尔的“绝对理念”而已,主张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青 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代表施蒂纳,批评鲍威尔、费尔巴哈都 不彻底,忽
14
2、第二阶段:1846年1—4月,第二、三手稿。补写了 、第二阶段:1846年 二、三章的开头,特别是写第三章时写了两个一般性的理 论性评述,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后来又将这两部分移到了 第一章。 3、第三阶段:1846年6—7月,第四、五手稿。修订草 、第三阶段:1846年 稿时,写下的两个誉清稿,第四手稿共5 稿时,写下的两个誉清稿,第四手稿共5页,无统一编码, 包括现在被删掉的“导言”。 第五手稿除包含第四手稿 的内容外,尚有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四、五手稿是马恩作完新哲学的构架后,试图为第一 卷所写的开头(即引言),以说明第一卷哲学批判的针对 性,但第四、五手稿在相同的开头后,却出现了两种从不 同思路出发的“开头”,这是问题的难点所在。第一个开 头写着写着就中断了,为什么会中断呢?
3
验的东西,其所谓类本质还是黑格尔的“绝对”、康德的 验的东西, “自在之物”、基督教的“上帝”,不过是一种换了 名称的宗教而已。鲍威尔也指责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本 主义是用“类”来压迫个性。同月,施蒂纳也发表了 是 来压迫个性。 文章作回应。 恩格斯将上述德国理论界的状况戏称为“莱比锡宗教 会议”。 。 马克思在4月的《提纲》 马克思在4月的《提纲》中已经发生了哲学革命,面对 喧闹的德国理论界,尽管其主要的理论兴趣已转向到 经济学方面,但他与恩格斯还是回到了旧哲学面前作 出反应。 2、写作目的 通过自我反思、批判,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彻 底将自己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从而全面 建构自己的新世界观。
16
四、引言与两个开头
(一)【Ⅰ】(引言)P20—21
1、对德国1842—1845年三年间理论界状况的概括( 1—3段):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过程中,德国理论界的混 战,以及参与混战者将这一混战意义的夸大。 2、表明该书的写作目的(4段):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揭露青年黑格尔运动的渺小卑微及其地域局限性。 Note:(1)“德国以外的立场”:即超越德意志意识 形态的立场; (2)P21脚注2:只有费尔巴哈才值得认真对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