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聚物拉伸实验
力学性能实验报告
高聚物拉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高聚物拉伸变形特点,比较与低碳钢、铝合金、铸铁等变形的区别处。
2、 利用得到的数据,粗略计算橡胶的弹性模量E 、可测强度b σ、和伸长率δ,并利用得到的最大伸长量和原长相比较,了解其拉伸性能。
3、 进一步熟悉试验机、引伸计的使用,完善实验流程。
4、 深化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加强团队协作。
二、实验材料:电子万能试验机、橡胶材料、纸、笔。
三、实验人员安排
三、实验过程
1、 讨论实验方案,决定要测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人员分工。
2、 领取试件,对试件进行原始数据测量。
3、 参数设置,检查无误后,实验开始。
4、 试验中认真观察。
5、 实验结束后卸载试件,保存数据并分析数据。
四、实验数据处理
①:载荷位移曲线
我们测量的橡胶拉伸段为40mm ,但遗憾的是实验中橡胶从夹头中脱离出来,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其最大位移量有超过350mm ,即使减掉橡胶在夹头中的位移,我们依然可以得到,橡胶的伸长率是惊人的。
以橡胶伸长350mm 为准,则橡胶伸长率为:00350100%100%875%40
l l l δ-=⨯=⨯=.
伸长率大大超过了前面所做的低碳钢与铝合金的实验。
而且所承受的载荷更小,那么我们可以推知橡胶的弹性模量必然很小。
②:应力应变曲线(我们以位移量除以原长来近似应变量),则图示为:
σ=27.3Mpa。
直观的,可以得到,实验结束时橡胶承受的最大应力为
b
同时我们可以得到近似的弹性模量E,其拟合图为:
由此图可得弹性模量E=2.45Mpa.此数值比低碳钢或者铸铁、铝合金等材料都小5个数量级左右,可见橡胶的变形量很大,可塑性极佳。
五、实验后的反思。
1、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答:实验中我们的试件从试验机上脱离,其原因是试件未夹紧。
但是橡胶试件的表面本来就十分平整光滑,摩擦系数很小,单纯用夹头夹紧难度很大,
课堂上陆续有几组出现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其解决思路应该从一下方面入手:
①:在试件的底边加一层薄金属片,金属片是穿在打过孔的试件上的。
这样夹持试件时将金属片留在夹头外即可。
②:将橡胶在夹头中的一段刻上凹槽,增大摩擦因数或者通过在夹头上
预先刻上凹槽。
2、实验数据得到的弹性模量是否精确?
答:实验中多多少少地橡胶会在夹头中滑移,所以实验数据一定会有误差。
但是实验的开始阶段数据应该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所以我们在近似估计弹性模量时主要截取了开始阶段的数据,得到的E值应该比较可信。
3、为什么橡胶的弹性模量如此小而形变量如此大?
答:橡胶是由线型的长链分子组成的,由于热运动,这种长链分子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状,因此在常温下橡胶的长链分子处于蜷曲状态。
因此把蜷曲分子拉直就会显示出形变量很大的特点。
当外力使蜷曲的分子拉直时,由于分子链中各个环节的热运动,力图恢复原来比较自然的蜷曲:吠态,形成了对抗外力的回缩力,正是这种力促使像胶形变的自发回复,造成形变的可逆性。
但是这种回缩力毕竟是不大的,所以橡胶在外力不大时就可以发生较大的形变,因而弹性模量很小。
4、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橡胶,比如猴皮筋等等,它的特性受环境影响很大,具
体有什么呢?
答:①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当发生高弹形变时,在外力作用下,材料的伸长导致分子链空间排列有方向性,分子链不得不顺着外力场的方向舒展开来,而热运动力图使分子链回复到卷曲状态,这种回缩力与温度有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强,回缩力增大,弹性模量增加,弹性形变变小。
②一般材料的泊松比在0.2~0.5之间,橡胶和液体均接近0.5,所以,
橡胶可看做不可压缩的液体。
泊松比是指各向固性的材料在拉伸(或压缩)时,横向单位尺寸的变化(横向应变)与纵向单位尺寸的变化(纵向或轴向应变)之比。
③形变需要时间。
橡胶受到外力压缩成拉伸时,形变总是随时间而发展
的,最后达到最大形变,这种现象称为蠕变;或者,拉紧的橡皮带会逐渐变松,这种应力随时间而下降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蠕变和应力松弛统称为力学松弛。
为什么有力学松弛现象呢?由于橡胶是一种长链分子,整个分子的运动或链段的运动都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内摩擦力。
高弹形变就是靠分子链段的运动来实现的,整个分子链从一种平衡状态过渡到外力相适应的平衡状态,可能需要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年,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形变总是落后于外力。
昕以橡胶发生形变需要时间。
④形变时有热效应。
橡胶伸长变形时,分子链或链段由混乱排列变成比
较规则的排列,此时熵值减少;同时由于分子间的内摩擦而产生热量;另外,由于分子规则排列而发生结晶,在结晶过程中也会放出热量。
由于上述三种原因,使像胶被拉伸时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