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_免疫学历年真题(有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_免疫学历年真题(有答案)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研
究
生入学ຫໍສະໝຸດ 考试试卷
92
一、翻译并解释下列名词
1. Immunotoxin:即免疫毒素,是指将某些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或细菌外毒素(如白喉毒素、假单胞菌外毒素等)与单克隆抗体交联制成的用于肿瘤免疫导向治疗的生物制剂,可发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效应。
2. T inducer:
6. Cytokine: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效应分子。
二、问答题
1.免疫系统中,哪些细胞能特异或非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试分别简述杀伤作用的不同特点。
4、抗原提呈作用:指APC摄取抗原并将其处理成免疫原性多肽,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T细胞的TCR识别;同时,AP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进而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5.Arthus reaction:Arthus反应,Arthus给家兔皮下多次注射无毒性抗原(如马血清)后,局部出现细胞浸润,数周后若再次注射,局部可发生水肿、出血、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Arthus现象或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发生快,通常在注射后1~2小时即可发生,4~8小时达高峰,2~3天可自行消失。
work theoty:网络学说,其要点是在肯定克隆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强调免疫系统中各细胞克隆不是出于独立状态,而是通过自我识别、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网络结构,构成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约的物质基础是独特型和抗独特型。
7.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在体外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细胞代谢和形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胞内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发生增殖反应并转变为淋巴母细胞。
5. Fcε receptor:免疫球蛋白IgE受体,包括FcεRⅠ和FcεRⅡ,FcεRⅠ为高亲和力IgE Fc受体,主要分布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FcεRⅡ为低亲和力IgE Fc受体,主要分布于B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其裂解后释放的物质可促进B细胞自身增殖和IgE的产生。
二、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包括哪几个主要阶段,试详述之。
2、试述IL-2的细胞来源功能及临床应用。
3、药物或化学试剂引起的药疹属于什么型超敏反应,试述其机理。
4、体内的免疫分子包括哪几类?试简述各类免疫分子的主要功能。
5、何谓免疫标记技术?主要有哪几类免疫标记技术?试分别简述它们的主要原理。
8.Hybridoma technique:杂交瘤技术,将可大量无限繁殖的骨髓瘤细胞与可产生抗体的免疫B细胞融合后产生杂交瘤细胞,既保存了骨髓瘤细胞无限迅速繁殖的特点,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可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因而可按人们意愿生产大量均一的单克隆抗体。
9.Mitogen:丝裂原,是指来自植物的糖蛋白或细菌产物,可与T、B淋巴细胞表面的有丝分裂有受体结合,非特异性地促使细胞多克隆活化和诱导细胞分裂,包括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脂多糖、PWM等。
10.Dentritic cell:树突状细胞,由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启动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
11.Immunoproliferation:免疫增生,是指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中出现失控性增生,包括良性增生和恶性增生两类,以后者多见,可导致正常免疫功能发生障碍。
94
一、名词解释
1、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是一类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的CD4+T细胞,即Th1细胞。
2、C1抑制物:是血浆糖蛋白,可抑制C1r/C1s和MASP活性,使之不能裂解C4和C2,从而阻断C4b2a(上线)形成。
3、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种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某一谱系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包括G-CSF、M-CSF、GM-CSF等。
2.Transfer factor:转移因子
3.Immunotoxin:即免疫毒素,是指将某些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或细菌外毒素(如白喉毒素、假单胞菌外毒素等)与单克隆抗体交联制成的用于肿瘤免疫导向治疗的生物制剂,可发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效应。
4.Perforin:穿孔素,是储存在致敏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蛋白物质,又称为C9相关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致敏Tc细胞可发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外面为亲脂性,内面为亲水性,可使水、钠迅速进入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崩解破坏。
3. T cell receptor:即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分子结构,也是所有T细胞共有的特征性表面标志,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由γ和δ肽链组成。
4. Accessory cell:辅佐细胞,又称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2.根据T、B细胞表面标志的不同,可以应用哪些免疫学技术鉴别这两类细胞,简述有关的实验原理?
3.在IV型超敏反应中,致敏T细胞释放哪些淋巴因子参与免疫损伤,详述其作用机理。
5.何谓单克隆抗体?详述其在基础与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93
一、翻译并解释下列名词
plement receptor typeⅠ:即补体受体1,为单链跨膜蛋白,含30个短同源重复序列,广泛表达于红细胞及有核细胞表面,其识别的主要配体是C3b和C4b,其与C4b结合,可阻断其与C2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CR1也是I因子的辅因子,能促进I因子对C4b的灭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