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⑴ 掌握三角形边、 ⑴ 先复习单个知识点, 培养学生独立
角关系及三角形
再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思考,合作探
中三条重要线段
培养学生将知识系统 究的个性品质,
的性质。
化的能力。
⑵ 通过典型题的练 ⑵ 学生通过展现解题
发展学生的审
习,找到解决问
思维的全过程,充 美情感和勇于
题的办法,并加
分挖掘学生的表达 创新的科学精
五、 布置作业
复习题11: 必做: 复习巩固5 综合运用9,10 选做 :拓广探索11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例1:证明略 解法一
C D
A
E
B
解法二
C D
B A
解法三
C D
A
三角形的复习
例2:证明略
A
D
B
B
C
C N
A B
谢 谢!
2.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 差小于第三边求出第三边的范围;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求周长,应该对三 角形的腰长进行分类,但应对分类情况进行 验证,这是解题的关键。
1
三、能力提升
• 例1.某车间加工的零件如图所示,要求 ∠A=90°,∠B=30°,∠C=25°,质 检人员只量得∠BDC=142°,就断定 这个零件不合格,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1)
行唐县第二中学 刘华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五
教学过程
2
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是最简单的多 边形。本章内容是中考考察的热点之一,主要考察三 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论及三角 形中的重要线段。通过复习使学生经历具体情境,更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 几何图形打下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几何知识的 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整合 诊断解疑 能力提升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一、 知识整合
1.回顾复习本章知识点。 2.小组合作总结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 诊断解疑
1.小组合作订正学案中的试题部分。 2.归纳出组内存在的问题。 3.以题带点,优化解题,形成规律。
规律方法:
1.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需验证较 短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 学生独立完成并写出解题过程。
C
D
A
B
例2.已知 如图 在△ABC中,角平分线BD和CD交于
点D。
(1)当∠A=40°时,求∠BDC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2)当∠A=60°时,求∠BD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
果)
(3)当∠A为任意角时,
A
求∠BDC与∠A的关系,
并说明理由。
D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挖掘题目 条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由B 特殊到一C般到特殊 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这样的数学思想辅助解
拓展运用:已知△ABC,外角平分线BN和 CN交于N点,求∠BNC与∠A的关系。
N
四、 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 感受?
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体会的数学思想 (2)学生总结,形成文字。 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思想、思维的收获进 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 获,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以比较、择优,
能力、归纳整理能 神.
掌握解决问题的
力以及知识的迁移
一情般感规目律。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和边角关系,以及 “三线”的概念.
难点
将知识系统化, 探寻解决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促 进学生知识和技 能的形成。
教法学法
自我诊断、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教师引领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小学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
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七年级对三角 形的学习是对小学学习的再延伸,在这节课之 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的边,角以及比较完整的说理过程。
能力方面 八年级学生具有学习热情高,但
观察、分析、认知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