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金融工作局二〇一六年目录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3)(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3)(二)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总体目标 (9)(四)具体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 (11)(二)促进融合,打造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3)(三)夯实基础,提升金融机构的集聚度 (15)(四)鼓励创新,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 (16)(五)积极探索,推进保险示范区建设 (18)(六)兼收并蓄,培育金融新业态 (19)(七)立足实际,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2)(八)合理布局,优化金融业空间结构 (23)(九)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5)(十)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26)四、保障措施 (27)(一)健全机制,强化金融工作组织领导 (27)(二)创新体制,助力金融人才资源聚集 (27)(三)互利共赢,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28)(四)互联互通,强化金融集聚设施支撑 (29)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为加快武汉市金融业在“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国家九部委《武汉市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武汉金融业经受了国内外经济波动的考验,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2015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837.49亿元,同比增长19.71%,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393.1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35.31亿元,各项总量指标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
自CFC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2008年首次发布以来,武汉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稳中有升,2015年在全国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12,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1。
2、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印发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银发〔2015〕225号),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5年底,武汉市银行业对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467.87亿元,推出了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板”、“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产品,为武汉市打造智力资本集聚区、建设科技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力支撑。
3、金融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至2015年底,武汉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227家,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22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3家;法人证券公司2家,分公司24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分公司3家;证券基金管理分公司2家;法人保险公司3家,省级分公司71家;小额贷款公司110家;其他类金融机构1000多家。
在武汉设立或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家。
4、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61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47家,居全国城市第5位,新三板的“武汉板块”已经形成。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共挂牌802家,“科技板”公司215家,挂牌企业通过股权质押和股权累计融资189.84亿元。
推进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发展,新增民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3家要素市场,东湖大数据、长江众筹(筹)、长江大数据(筹)等5家交易所集中挂牌。
5、保险业取得迅猛发展。
武汉保险示范区建设被写入国家相关文件,示范区建设已经从地方意志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武汉市共实现保险保费收入324.57亿元,同比增长22.15%。
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07.95亿元,同比增长15.01%;寿险公司保费收入216.6亿元,同比增长26.05%。
6、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信用武汉”建设稳步推进,企业、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信用社区创建试点逐步扩大,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连续13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市”。
完善了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资信评估、信用评级、律师、会计及各类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中介服务。
防范和打击了非法集资与非法证券活动,建立和实施了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预警机制,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虽然武汉金融业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金融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武汉市GDP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已进入前8位,同期的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在全国排名10位左右。
二是金融机构总部不多。
武汉市金融机构体系中大部分是分支机构,全国性、区域性总部机构较少,总部占全部机构总数仅有10%左右。
三是缺乏全国性金融市场,并且区域性金融市场还有待加强。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武汉征信系统已初步建成,但数据不全,系统分割,开放性不够,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尚需进一步规范发展。
(二)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立足当前形势,展望未来五年,武汉金融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武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为武汉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2、“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上的节点城市,“十三五”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推动武汉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也为武汉金融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3、国家战略聚焦武汉。
继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等战略,近年来,国家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国家九部委出台《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武汉被纳入《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及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城市。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之地,肩负着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国家战略在效应上叠加,时间上延续,为提升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战略地位和作用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以及国内其他城市金融竞争力的逐步增强,武汉金融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1、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压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面临持续性下行压力。
具体表现为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企业综合成本呈上升趋势,必将影响武汉金融业发展速度。
2、区域金融风险逐渐累积。
长期以来,金融业粗放式增长所积累的矛盾与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渐积累,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与金融监管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3、城市间的金融业竞争加剧。
在全国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将金融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发展目标,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武汉市金融业必须锐意进取,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要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创新与改革的全过程,立足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定位,按照国家战略布局要求,深化金融改革与发展,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基本原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
通过创新融资工具,强化资金“供给侧”管理,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领先发展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坚持金融领先发展原则,让金融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活水”和源泉。
金融机制创新原则。
深入推动武汉金融业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创新对金融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以创新促进武汉市金融业跨越式发展。
金融协调共享原则。
促进武汉金融业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结构协调发展,坚持金融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增进城乡居民获得感。
金融安全运行原则。
坚持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并重,完善区域金融监管机制,保障区域金融安全稳定运行。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末,全面建成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全国性科技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1、建成中部区域金融中心。
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化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形成金融机构的聚集区;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形成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手段多样、资源配置高效的中心区;建设金融创新的试验区,实现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的跨越;构建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金融教育培训中心;推进金融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一心、两核、资本谷”的空间结构。
2、建成全国性科技金融中心。
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打造资本特区,全面落实创谷建设计划,探索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构建科技金融创新的优良环境和灵活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发展,形成科技投融资机构和人才聚集、辐射全国的科技金融中心。
3、建成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以大型金融机构后台项目为核心,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专业园区为基础,形成国内一流水平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和应急响应中心。
(四)具体目标金融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到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争取占GDP比重为10%,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8%。
银行业总体经营规模稳步提升。
到2020年末,银行业资产总值达到400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29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22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到2020年末,争取证券业交易规模达到10万亿,上市新三板企业数量为500家,社会融资规模争取达到5000亿,特色金融市场建设突破发展。
到2020年末,争取在区域性票据市场、资本要素市场等区域性特色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1—2个重点领域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金融市场。
保险业务和保险机构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