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24课《诗词五首》课件

九年级语文版语文24课《诗词五首》课件

指古诗文的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 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为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 “水”和“沙”。
名句赏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了曲笔的手法,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
际上是在指责坐中听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
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针砭时 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这首诗有两个画面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既突出了边塞气氛,又再现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 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6、中心:
•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 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 思想感情 。
当堂测试演练
一、按课文内容直接填空 1、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3、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 月有阴晴圆缺
二、理解填空
5.《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塞外风光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6《泊秦淮》中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抨击统治者沉
泊秦淮
•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 2、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 近酒家。 •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 • 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 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 情应该是怎样的? • 5、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 6、主题:
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 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以 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 有《珠玉词》,存有一百三 十余首词,风格含蓄婉丽, 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
致,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
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诗歌内容
这首词大约写于某次宴饮歌乐之后。词中透露出 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把酒而唱新词,本是开心的雅事, 但却忽然想到节气可复而人生不可复,亭台依旧而人之岁
独到的造诣。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737年(开元二十五 年),河西节度副使崔
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出塞宣慰,慰问将士,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 王维排挤出朝廷。该诗
即诗人赴河西途中所作
•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
5、思考下列问题:
结果如何?
•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 情?
• •
• •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 表。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 世,世称“三苏”。 与唐代的韩
写作背景
泊秦淮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后庭花》,即 《玉树后庭花》,据说 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 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 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 正寝了。可是,如今又 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 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 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 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商女不知亡国恨,
月已逝,遂对乐景而生悲怀。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在
不经意间淡淡泛出,强烈地撞击着智慧人类的心灵,引发 人灵魂的悸动。晏殊冷静地深思,当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感 觉掠过心际时,他没有绝望,只是一缕高贵的感伤。
本文表达了一个怎样的 主题?
本词工整精巧而自然天
成,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 律和谐,表达了对年华流逝, 好景不常的感伤。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 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泊秦淮
• • • • • •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抓住了边疆特有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逼真传神,“大” 写出了大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 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写出了沙漠的辽阔、 空远,“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 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笔力苍劲,画面开阔,意境雄 浑,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 描绘中。 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泊秦淮
• • • • 阅读习题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 —— —— ——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 怎样的特点? ------- -----•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
•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
• • • • • • • • • •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分析《水调歌头》 1、与文本对话 (1)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 (2)整体把握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4)这首词采用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5)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2、与作者对话 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 些什么?(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与环境对话 (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明月来进行的,课文以外,还有哪些 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 怎样面对? 4、总结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青鸟殷勤为探看。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四首《浣溪沙》
• • • • • • • • 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3、 思考: ①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③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④本词的名句是? 怎么理解? 4、主题:
•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 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 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 丝,蜡烛烧尽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 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它还寓含着一种
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
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 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 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五首《水调歌头》
本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
讽刺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
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 1.简介作者。 • 2.思考: •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怎样理 解? • (3)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 (4)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 4、归纳主题
泊秦淮
• 1、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 近酒家。 •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 •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 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 情应该是怎样的? • 3、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 4、主题:
修辞:互文
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女不知亡国恨
____________________ 。 隔江犹唱后庭花 7《无题》中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_______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神话传说 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蓬山此去无多路,,
本文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本首诗抒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全诗抒情 回环往复,深沉婉转,双关语及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 用,形象贴切,生动深刻。
使至塞上
•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 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 遥远。 •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 ”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 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 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 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 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 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 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 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