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原理
3.3力学条件
假设的条件同前,所以单位压力 p的合力P作用 于接触弧的中点处 而单位摩擦力 t 的合力因在前、后滑区的方向 不同,分别用T2、T1
根据力平衡条件,在无外力作用下,轧制作 用力的水平分量之和为零。
(1 ) 2 2
力学条件反映了咬入、摩擦、中性角(三个特征角)之间的关系
(2)相互关系
1)咬入角α:
△h = D(l-cosα)
2)变形区长度l:简单轧 制,即上下辊直径相等
l
Rh
2.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
2.1咬入条件
简单轧制的咬入条件的受力分析如图
Py 、Ty :压缩轧件,使 轧件产生塑性变形 Px 、Tx :决定轧件能否 咬入 Px > Tx :不能咬入 Px = Tx :临界咬入 Px < Tx :咬入 咬入条件:Px ≤ Tx 而Px = Psinα Tx=P f cosα 即sinα≤f cosα tanα≤f =tanβ α≤β 如图所示
4.2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1. 均匀变形理论 沿轧件宽度上金属的变形、应力和流动的分布 都是均匀的。 2.不均匀变形理论 沿轧件宽度上金属的变形、应力和流动的分布 也是不均匀的;
变形区受接触面上纵、横向摩擦阻力的作用, 分为四个部分,两个区域即 宽展区 ——金属沿横向流动增加宽展; 延伸区——金属沿纵向流动增加延伸;
轧制理论
轧制过程的建立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变形区主要参数及相互关系; 2.掌握咬入条件及改善咬入的途径; 3.熟悉轧制过程变形、运动学、力学条件; 4.熟悉金属在变形区里的流动规律。
1.轧制过程基本概念
轧制过程:靠旋转的轧辊与轧件之间的 摩擦力将轧件拖进辊缝之间,并使之受 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获得一定形状、 尺寸和性能的压力加工过程。
2.2 稳定轧制时的咬入条件
在咬入过程中,如图 θ′表示轧件咬入后其前 端与中心线所成的夹角, 按照轧件进入轧辊的程 度, θ′一直是在减少。 在金属完全充满辊缝后 θ′= 0。设压力沿着接 触弧均匀分布,则P、 T合力作用角φ在1/2接 弧处,
φ=[(α- θ′ )/2] + θ′=(α+ θ′ )/2
2)实际生产中提高摩擦的措施
①热轧时在轧制前几道次的轧辊上刻痕、堆焊; 冷轧时,不涂油或涂粘度系数小的油
②去除轧件表面的氧化铁皮。 实验表明,钢坯表面的炉生氧化铁皮,使摩擦 系数降低。由于炉生氧化铁皮的影响,使咬入 困难,或者以极限咬入后在稳定轧制阶段发生 打滑现象。由此可见,清除氧化铁皮对保证顺 利的咬入及轧制是十分必要的。
③带钢压下 。稳定轧制阶段的最大允许的压下量 较咬入时的最大允许压下量大数倍。(△h = D(1-cosα)) ④无头轧制。利用稳定轧制阶段咬入条件较自然 咬入条件放宽了,减少自然咬入次数
2.提高摩擦角β的途径及生产实际中常用 的措施 1)途径
①改变轧件或轧辊的表面状态; ②合理的调节轧制速度.
3. 变形不均匀分布与变形区形状系数之间 关系
变形区形状系数 ( 接触弧的长度。
l h
) :轧件断面高度相对于
当变形区形状系数
h
l 1 h 时
,轧件侧面呈单形;
l 1 当变形区形状系数 l 1 时,轧件侧面呈双鼓形 h
当变形区形状系数 l h 1时,轧件断面高度相对 于接触弧长度不太大时,即薄件变形,变形完全深 入到轧件 内部,中心层变形比表面层变形大;
习题
1.名词解释:轧制过程 、简单轧制过程、 咬入、变形区、变形区形状系数等。 2.推导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 3.推导简单轧制时变形区长度l的公式 4.试述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和生产实践中 采用的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增加辊径D ; 当△h = C(constant ),增加辊径D,咬入角α 减小
②减小压下量△h ; 当D=C,减小压下量△h(△h=H-h),即减小 来料厚度H或提高轧后轧件厚度h,来降低咬入 角α,以改善咬入条件。
2)措施
①用钢锭的小头先进入轧辊或把钢坯的一端压扁 进行轧制。
②强迫咬入。 即用外力将轧件强制推入轧辊中,由于外力作用 使轧件前端被压扁。相当于减小前端咬入角α, 改善咬入条件。
简单轧制过程:上下辊径相同,转速相 等,轧辊无切槽,均为传动辊,无外加 张力或推力,轧辊为刚性的。
1.1变形区主要参 数
变形区:轧件承受轧辊作用, 产生塑性变形的区域 (1)主要参数 接触弧s:轧制时,轧件与 轧辊相接触的圆弧(弧AB) 咬入角α:接触弧所对应的 圆心角 变形区(l):接触弧的水平 投影长度。
2.轧制变形 金属向入口侧流动容易——后滑区, 金属向出口侧流动较难——前滑区。 中性面偏向出口侧 中性角:中性面对应的圆心角 前滑+后滑——延伸。
3.2轧制过程的运动学
设轧件无宽展,轧件在变形区内沿高度上变形 均匀,即水平运动速度一样。在变形区内任取 一微分体
根据体积不变定律,知 vx h x= vh h 得, vH<vγ<vh 轧件出口处速度 vh 大于轧辊圆周速度 v 即 vh>v 轧件入口处速度 vH小于轧辊水平分速度 v cosα, 即 vH < v cosα 中性面处轧件的水平速度 vγ与 此处 轧辊的水平速度 v cosγ相等 , 即 vγ=v cosγ 实际意义:应用于连轧中。
3)变形不但发生在几何变形区内,而且也产 生在几何变形区以外,其变形分布都是不均匀 的; 存在变形过渡区、前滑区、后滑区和粘着区;
4) 在粘着区内有一个临界面,在这个面上金
属的流动速度分布均匀,并且等于该处轧辊的 水平速度——中性面。
研究沿轧件对称轴的纵断面上的坐标网格的变 化证明了不均匀理论的正确性。
2.3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
改善咬入条件是进行顺利操作,增加压下量、 提高生产率的有利措施,也是轧制生产中经常 碰到的实际问题。 由咬入条件:α≤β便可以得出 凡是能增大β角和减小α角的一切因素都利于咬 入。 对以上两种途径分别讨论:
1. 减小咬入角α的途径及生产实际中采 用的措施。 1)途径 由α=arc cos(1-△h/D)知
③调速轧制。 低速实现自然咬入,然后随着轧件充填轧辊使 咬人条件的好转,逐渐增加轧制速度,使之过 渡到稳定轧制阶段时最大,但必须保证稳定轧 制条件。这种方法简单可靠,易于实现,所以 在实际生产中是被采用的。
3. 轧制过程的变形、运动学、力 学条件
3.1 轧制过程的变形
1.平板压缩 1)工具面平行 金属向两边流动变形,以垂直对称线做分界线 — —中性面 2)工具面不平行 金属容易向AB方向流动,分界线偏向CD侧
θ′=α时,即φ=α咬入 , θ′ = 0时,即φ=α/2,实现稳定轧制 的临界条件 则 Tx≥Px 而Tx=Tcosφ Px=Psinφ tanφ≤tanβ φ≤β α/2≤β α≤2β 比较自然咬入条件,α≤β 知稳定轧制时放宽了咬入条件。 即,稳定轧制阶段的最大允许压下量较自然咬入 时的最大允许压下量大。
4.金属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4.1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的分布
1.均匀变形理论(刚端理论)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金 属流动的分布都是均匀的;
2.不均匀变形理论
1)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应力和流动 速度分布都是不均匀
2)在几何变形区内,在轧件与轧辊接触表面上, 不但有相对滑动,而且还有粘着,所谓粘着系 指轧件与轧辊间无相对滑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