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
针灸的作用
2、调和阴阳 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 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 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 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 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 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 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 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 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 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 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 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 医院就诊。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 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种 针灸有效的病症(1980)
• •
• • • • • •
• •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2、鼻炎 3、感冒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6、气 管炎7、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16、呃逆 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 溃疡炎22、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24、便秘25 、腹泻 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31、中风后的 轻度瘫痪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4、美尼尔 氏综合征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 综合征39、肩凝症 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 44.小儿脑瘫。
• (四)温灸器灸法
艾灸禁忌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 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 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艾灸法注意事项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 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 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 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 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 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 施灸时注意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 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 4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 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 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纱布,保持干燥, 防止感染。 5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 燃。
针刺注意事项
• 针具的消毒,无菌操作。 • 晕针 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 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 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 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 • 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有引产作用的穴位(合谷 、三阴交、至阴)穴慎用,怀孕三月以内,下腹不可, 三月以后,上、下腹均不可。 • 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 胸、背穴位应斜刺和浅刺,有重要血管均不宜深刺和作 大幅度的提抽、捻转,针刺时病人不要转动体位。 • 原因不明或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前胸、后 背、头部的穴位应慎用,四肢部位的穴位亦不宜采用重 泻法。 • 针刺深度不宜把全部针身刺入,防止断针不宜取出。
二、注意事项
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 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 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 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3. 每次刮 8 ~10 条,每条刮 6~15cm。 局部皮下呈现红 色或紫红色痧痕为止,一般 一个部位刮擦20次左右。 • 4. 刮痧时间:本次刮痧与前 次刮痧应间隔 3~6天,以皮 肤痧退为准。3~5次为一个 疗程。
5. 治疗中,应随时观察患者感觉, 局部皮肤变化等。患者应避风, 治疗后给予适量饮料或温开水以 助疗效。
用物准备
• 刮痧器具;牛角刮 板、刮痧油、75% 酒精、棉签、弯盘、 治疗巾、纱布、手 纸、水杯、必要时 备屏风等。
体位
• 胸、腹、下肢内侧、 前侧部多选用仰卧位 或仰靠坐位;头部、 颈部、背部、上肢和 下肢外侧部多选用俯 卧位或伏俯坐位及坐 位;
伏俯 位
俯卧 位
坐位
操作步骤
• 1. 暴露刮痧部位,铺治疗巾或垫手 纸于部位之下,用75%酒精消毒选 皮肤.冬季要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 风遮挡. • 2.检查刮具边缘,蘸水、油或药液, 在选定的部位,与皮肤保持45~ 90°角,单一方向刮拭,不要来回 刮动。
腧穴
•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部 位。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针灸的作用
1、疏通经络 使淤阻的经络 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 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 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 现为疼痛、麻木、肿胀、 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 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 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 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中医适宜技术
• • • • • • • 针刺 推拿按摩 艾灸 拔罐 刮痧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耳压疗治
一、艾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艾叶的性能:
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 达体表深部。 《本草纲目》 艾叶能灸百病
二、艾灸的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萝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钟焕宜
中医适宜技术
• • • • • • • 针刺 推拿按摩 艾灸 拔罐 刮痧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耳压疗治
经络学说
•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 布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 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部.
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灸法的分类:
艾条灸法 (一)悬起灸 1 温和灸
2 回旋灸
3 雀啄灸
(二)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 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 物的双重作用。
间接灸
隔盐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 (三)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 与艾灸结合应用的 一种方法,适用于 既需要留针而又适 宜用艾灸的病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 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一)传统罐具 1 竹罐 2 陶瓷罐 3 玻璃罐
竹 罐
陶 瓷 罐
玻璃罐
(二)新型罐具
2 抽气排气罐
五、适应范围与禁忌症
(一)适应范围
拔罐法尤其对腰背痛、腰 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 周炎、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落枕、软组 织劳损等有效。
•(二)禁忌症
•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 肤溃烂部。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 11.婴幼儿。 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
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 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三、艾灸的适用范围
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 嗽、支气管炎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 痛、肩周炎、肘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 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的恢复期。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 不止、崩漏、子宫下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 腺肿瘤等。 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 神倦怠、自汗盗汗、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
中医适宜技术
• • • • • • • 针刺 推拿按摩 艾灸 拔罐 刮痧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耳压疗治
中医推拿
• 中医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 利关节。
推拿的注意事项
• 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 ,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 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 正确。 • 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 伤皮肤。 • 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 穴位可逐渐增加。 • 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 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 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 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 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 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 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 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 ,也不要作保健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