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
家庭常见五种疾病的中医药简便防治
感冒
风寒感冒:
适应症状:用于风寒感冒初期,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特点。
简便方药:
生姜3袋、大枣1袋。以100ml热水冲化均匀,趁热顿服,热捂发汗,小儿用量可酌减。在受凉、淋雨之后,及时以生姜1袋、大枣1袋冲化热服,可振奋阳气,预防感冒。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多痰,因痰作嗽,咳嗽重浊,痰滑易咯,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苔白腻,脉濡滑。
简便方药:
法半夏1袋,苦杏仁1袋,橘红1袋,茯苓1袋。每日一剂,以100ml热开水冲化调服,小儿用量可酌减。
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咳出,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甚至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医中医知识宣传资料(2)
中医诊病的奥妙
中医作为中国人的国粹,其发展并非完全以历代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而是以不同的理论或实践模式在不同时期并行发展而成。“师授家传”是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至今师承教育仍很受重视,中医诊断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问,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对其如何精通,只须知其皮毛,把它当做平日里遇到的小毛病,身体出现不好端倪时查体的一种方法。通俗意义上说就是“望闻问切”,中医诊法的其本原理是在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个揣内”(以表知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地探测和推理,即通过诊察患者外在的表现,以推测体内五脏的变化。
4、患感冒时可有腹胀、纳差、腹泻、便秘等胃肠机能失调症状,因此饮食应素净、清淡。佐餐则宜用各种酱菜、豆腐、肉松等清淡食品。应忌食油油腻、油炸、黏滞、咸辣、过硬及海腥食物。
咳嗽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重,痰色稀白,容易咳出,口不渴,常兼有头痛、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质淡,苔溥白,脉浮。或咳嗽日轻夜重。
2、感冒时少吃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对细菌性感冒有作用,对病毒性感冒则没有什么威力。而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起的,服用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不仅毫无作用,还会导致耐药。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出入公共场所。若有咳嗽、有痰、流鼻涕鼻塞则可依不同症状给予药物治疗以减轻不适。
3、因为感冒多伴的发热,所以应多饮水,每天摄入液体总量在2500-5000ml之间,有助于退热发汗,排除病毒。可饮用开水、清淡的菜汤以及新鲜的果汁,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藕汁等,稀饭、蛋汤、牛奶、豆浆也可。亦应多食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简便方药:
炙麻黄1袋,苦杏仁1袋,炙甘草1袋。每日一刻,以100ml热开水冲化元调匀,趁热顿服,小儿用量可酌减。
风热咳嗽:
症状:咳痰黄稠,突然发作,不易咳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常伴的发热,口渴,舌苔薄黄,脉浮。
简便方药:
桑叶1袋,菊花1袋,桔梗1袋。每日一剂,以100ml热开水冲化调匀,凉服,小儿用量可酌减。
风热感冒:
适应症侯:用于风热性质的感冒初期,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出汗、口渴、痰液粘稠呈黄色、舌苔黄等特点。
简便方药:
金银花1袋,板蓝根根1袋,野菊花1袋。以100ml温开水冲化调匀,放凉冷服。
家庭护理常识:
1、感冒期间别激烈运动。表面上看,运动时大量出汗,体内的毒素排出较快,可以暂时缓解感冒症状,但会埋下不上的“隐患”。因为激烈的运动后大约24小时内,会出现免疫抑制情况,在这段时间里,免疫细胞开始“罢工”,进行休息调养,而感冒病毒入侵体内,正需要免疫系统与之斗争,没有免疫细胞,感冒病毒自然更加猖狂,很可能让小感冒演变为病毒性心肌炎、肺炎、风湿病。同时,运动后机体代谢会相对旺感些,这样大量消耗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脆弱”的抵抗力在人多的运动场合,常常经不起任何细菌的攻击,加重感冒的程度。
简便方药:
桑白皮1袋,浙贝母1袋,桔梗1袋,橘红1袋。每日一剂,以100ml热开水冲化调服,小儿用量可酌减。
咳嗽的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化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6、感冒流行期间可服中药预防。配方是:贯众1袋,防风1袋,荆芥1袋,每日一帖,连服2-3天。
7、对经常容易感冒的小儿,可每天以黄芪15克,红枣7颗,煎汁代茶,长期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泄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加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的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简便方药:
蕾香1袋,紫苏叶一袋,白芷1袋,茯苓1袋,厚朴一袋,每一剂,以100ml热开水冲化调匀,趁热顿服。小儿用量可酌减。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苦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我们熟悉的西医诊病,是从五脏六腑、血液神经、肌肉骨骼等客观功能上,进行客观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就病理而言,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还十分重视微生物如细菌毒素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中医医则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的关系等。如阴阳失调、邪正相争、气血津液失调等等。这就是中医诊病的奥妙之处,其中尤其以阴阳失调为其最基本的病机。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相对稳定状态。当这种稳定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人体便进入病理状态了。譬如咳嗽;碰到西医则必先晨确是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还是肺结核、甚到肺癌等等。而中医则辩明其为外感不是内伤,如系外感则又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如系内伤则有肺虚、肾亏。甚或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说法。再如就头晕来说,西医必定先要辩明肝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