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班主任的心得体会4篇采访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1篇透过这段时间对学习义务教育法学习,我发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本质的资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更加清楚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明确的法律要求。
新《义务教育法》在总则第3条中明确规定着:义务教育务必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在第34条还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贴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创新潜力和实践潜力。
阅读《义务教育法》后我感到它注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遵循它,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让学生更快乐更全面地发展,必须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
透过学习,再联系实际,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就应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
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潜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职责心、爱岗敬业。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人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采访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2篇10月22日,因为品社书中学到了有关老师的课程,所以我们便去采访黄老师。
困难班的时候,我们组的同学拿上本子、笔和品社书去采访黄老师。
路上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采访,害怕的是我们没有和黄老师约好,万一她不在怎么办呢,我的心里总有点忐忑不安。
到了黄老师的办公室,只有王超老师,却没有黄老师。
一问王老师,才知道黄老师不在,去开会了。
我们只好转变策略,去采访英老师。
可跑到一楼,英老师说他很忙,叫我们下次再采访他。
接下来一连问了好几个老师,他们都说很忙,或是叫我们稍微等会,后来终于张华林老师同意让我们采访他。
一经同意,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问问题,当我们问:张老师,您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张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放松、自由和幽默。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老师一直很幽默,使得整个采访气氛很轻松。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张老师更了解了,张老师不仅幽默,他上的课气氛也很好。
我觉得采访老师这个活动很好,通过采访,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我们更加喜欢能让我们有采访机会的张老师了。
采访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3篇默默从事教学以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培训期间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大受启发。
霍懋征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座右铭;盘振玉老师的一切为了大瑶山的孩子的话语;林崇德老师要培养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几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深深将我感动。
同样是平凡的人,他们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正是我毕生的心愿,在平凡的岗位上,象他们一样,将爱的阳光洒向所有因我们而幸福的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1、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
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3、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
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
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
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其次,要热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
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
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第4篇好的老师,总能让人在回忆中,不自觉地扬起嘴角。
一生若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在学校可以甘之如饴地听其讲课,在社会可以心怀崇敬地念起其好,那也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采访步出校门多年的人,那种只有在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才会露出的单纯笑容,或许也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其中珍贵。
这次采访老教师杨焕云老师。
杨老师是一位一生为教学做巨大贡献的人,从教学方式到与学生之间的相处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拥有感恩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同时也告诉同学要懂得有好的心态,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幸福感。
杨老师说你要幸福,就得懂得回报、懂得感恩! 这些话都使我们在场的每个人感触其深。
环境在变,学生也在变,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特点。
他说,但教师精神是传承的精神,我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多是育人,我还是坚持宽松和民主的原则。
他还给我们举例子,说当时一位数学家一生只为研究自己做错的一道错题,而感到自豪。
不能只为自己的好而高兴,也要为自己的失误而感到欣慰!杨老师讲的太好太好,我已经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受!最后我们一起约定两年后再次相聚。
那时候的我们一同探讨大学、未来此次采访受益匪浅。
跟老教师交流的机会很难得,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敬佩。
郝老师,慈祥而富有亲和力,言语中透着风趣幽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我们完成了对郝老师的采访。
刚进入郝老师办公室,他便幽默地说:你们给我布置的作业我总算是做完了! 我们看到提前发给他的问题纲要他全部做了解析,两大页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当他讲到我们的问题让他也重新回顾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感动。
听老师讲述,我受益匪浅,就采访内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同学们共享,希望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指导。
一、读书经验: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不行,不下苦功夫读好书更不行。
不吃饭肚子会饿,不读书脑子会饿,肚子饱了不会填补脑子的饥饿,而脑子饱了却可以忘记肚子的饥饿! 这就是所谓的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吧!郝老师精彩的开场让我们立即意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但读书并不能读死,读成书呆子,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就在于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再是教条主义,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思考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能读书不一定是会读书,会读书就是要读好书。
偏偏是经典的东西大学生不爱读,整天抱着爱情武侠小说如痴如醉,谁不爱小说?但它只是过眼之物,翻过之后,在历史上留不下半个字的痕迹。
而经典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像一坛沉淀的老酒,历久弥香。
对于经典,郝老师强调要仔细读,反复读,读熟、读透、读烂,不要借口说晦涩难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且要下决心读原著,只有从原著中,才能熏陶出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