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及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及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加工类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植物保护、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明确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性质和任务,较好的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其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视讲练结合,适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向学生讲授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学科体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生态学能广泛指导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农业环境管理。

实训内容力争深入浅出,强调应用性,突出操作性,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为我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把握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用、够用”原则。

在统筹考虑和选取内容过程中,始终围绕“懂原理、会设计、会经营、会管理”的“三会一懂”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用性与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农业环境保护状况为基础,从理论、应用、实践等各个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

五、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整体设计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3、职业能力与实训项目六、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考试成绩综合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二大块,其中,理论占60%,实践占40%。

理论成绩包含了期末考试成绩和课外作业成绩,其中课外作业与考勤各占10%,期末考试占80%。

而实践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实习考评成绩等几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6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40%。

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平时出勤、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小组合作状况、实验结果、实验实习报告撰写等。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按制定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的规范程度、准确程度评定成绩。

七、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2、教学方法与手段2.1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是把学业、就业、创业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综合实践法(1)项目教学法将某一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验成果和评估总结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法结合教学主要内容和学生实际,吸纳生态农业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例证,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

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有计划的针对一些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鲜明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善于引导树立对立面,使其各抒己见,达到最后共识。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但是角色扮演法也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主要是用于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

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让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见解、归纳中心内容。

设计作业题等活动。

台上同学的表现先有其他同学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5)综合实践法将实训、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使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方案。

通过各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鲜活、直接而实用的专业综合素质;有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能力;打掉了骄、娇二气,树立了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锻炼了个性品质。

获得了课题上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2.2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虚拟现场本课程全部章节自制了电子课件PPT、视频库。

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农业环境的各个方面非常逼真的展现出来,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产生了不是实际就像实际的效果。

(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网站,网站地址:/nyst/main/index.asp将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视频库、案例集、教学剪影等资源充实与网站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3)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结合,将实训、实验、专题讲座、技能考核、参观考察、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合理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八、教学条件与资源1、师资条件要求师资人数5人,课程负责人张海利,主讲教师4人,5人中其中高级职称四人,中级职称1人,每位教师都有6-20年的教学经验。

且各位老师专业方向不一,这位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件的制作,带来的新鲜血液,大家在不断补充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把各方面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极高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所以对教师的定位不限于某一专业,而是要求综合型的教师类型。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实训分两类,一类是用于验证生态学的现象和规律,显示有关概念;另一类是用于测定有关系统结构功能参数。

这些实验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动手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的实训学习是通过对具体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增加学生对农业生态的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果学校大车调动没有问题,且经费充足,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不同的典型农田生态区域开展观察和调查。

通过调查温州地区典型农田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性质及特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概念与规律;通过农业园区及相关合作社的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流,投入产出量,以及农业工程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熟悉的农业资源,设计出一个农业生态工程。

如果外出经费不足,可以利用老师调查时拍摄的录像和幻灯来弥补。

为了减少第一手数据收集的时间及成本,获得面上的总体信息,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经常要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别人的数据,比如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气象站数据、水文数据记录、土壤普查资料、人口普查统计资料、经济年鉴、农业区划报告、企事业单位年报表、地图、文献记录、农业网络数据库等。

3、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教材:1、高志强主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1、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4、唐建军严力蛟段兆麟主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原理和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5、杨文宪张秋明编著,《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6、李文华主编,《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7、李建龙主编,《信息农业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九、学生学习建议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1、学生学习建议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材只有高志强主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该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章节的设置,主要是面向生态学专业而编写的,并没有立足于农类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特点,因此,对于农类高职院校而言,该教材只能用于教学参考。

要真正实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立足本校特色、高职学生特点及产业发展形势,编写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

2、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与以后就业相关的方面,学习劲头很足;与就业相关,但联系没有那么密切的,觉的学了也白学,还浪费时间与精力,学习就没有动力。

因此,如何将就业形势分析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改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长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与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