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工程及案例分析

环境生态工程及案例分析


针对湿地底质的生态工程
为改善湿地面积日益萎缩的状况, 主要 采取以下修复措施: 第一,去除堤坝,将河水重新引入湿地中, 恢复湿地底质肥力,同时恢复湿地面积。 第二,重新挖掘潮汐湿地,增加灌溉,调 整水盐条件,增加潮汐循环。
针对湿地生物的生态工程
受损湿地的生物群落往往是缺乏植被覆盖或者种群结构单一,从而 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 湿地生物修复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沿海的盐沼湿地,抬升沉积层是恢愎湿地植被的关键。植被恢 复一般在潮间带上部,受到高能潮汐影响较少的地方。在泥沙来源稳定 的前提下,先锋物种的建群也有利于泥沙的沉积与湿地高程的抬升,从 而为更多湿地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 (2)先锋物种的选择。在退化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先锋植物能够 有效保持和改良人工固定的土壤,一般应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一 年生草本物种,以更快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自给能力。 (3)恢复本地物种与引入外源种。在植被恢复时,尽量使用当地物 种。当地物种长期与环境协同进化,据有较高的适应性。有时为了增加 系统生物多样性,也采取适当引入外源种。在引入外源植物时应注意考 虑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该种植物的生长。避免引进与本地种生态位相 同的物种。
针对湿地水体的生态工程
目前,湿地水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湖泊、 水库等的富营养化和严重污染;由于农业灌 溉和盲目的景观需求,改变了河道原本的自 然弯曲形状,导致水质破坏以及一系列连 锁反应。 针对河道的整治最根本的措施是河流 地貌学以及水动力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 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水质 的净化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三峡水库白夹溪生态工程设计
(2)林泽工作 林泽工程是在消落带筛选种植耐淹且具有经济利 用价值的乔木、灌木,形成在冬水夏陆逆境下的 林木群落。根据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位变动规律、 高程、地形及土质条件等,选择白夹溪大湾,以 海拔高程175 m为界,以海拔高程160—175 m作 为林泽工程的实施范围。筛选种植耐淹的乔木(种 类包括落羽杉、池杉、水松、水杉 、乌桕等)、灌 木(包括桑树、枸杞、长叶水麻、秋华柳等).通 过乔、灌配置,营建消落带生态屏障带。
湿地生态工程的一般模式
目前,世界上对于受损而处于退化状态的湿地生态 系统运用生态工程手段进行恢复,一般都遵循以下 步骤 : (1) 针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底质状况、生物群落等 情况进行本底调查。这是湿地生态工程的基础性 工作。 (2)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合理的工程目标。湿地有多 重生态服务功能,实践过程中,要拟定合理的目标, 有所侧重。 (3) 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目标,提出工程方案进 行修复。工程的修复是湿地生态工程的核心内容。 此外,为保证工程的成功,还要进行生态监测与评价 工作。
湿地生态工程一般模式及 案例分析
目录
• • • • • • 前言 针对湿地水体的生态工程 针对湿地底质的生态工程 针对湿地生物的生态工程 湿地生态工程的一般模式 案例——三峡水库白夹溪生态工程设计
前言
森林、湿地、海洋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补称为“地球之肾” ,在 调节地球生物圈中大气成分平衡、促进淡水良性 循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洪水径流、蓄洪防 旱、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保护生 物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含水层和为 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湿地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湿地要素,主要从 湿地水体、底质、生物几方面展开。
针对湿地水体的生态工程
主要措施有: ①在上游流域实行流量控制,以提高水位。 ②恢复河道自然走势,使它按原来的流路曲 折前进。 ③在人工大堤上打出沟槽,或者去除河道上 的堤坝,允许河水漫滩,恢复河滨沼泽。 ④从水文动力学角度来看,要增加支流数目。
针对湿地底质的生态工程
目前,湿地的底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由于围垦、建造堤坝等,排干湿地水,造 成湿地土壤肥力下降; (2)水质污染导致土壤污染; (3)潮汐盐沼的水盐条件受到极大影响,导 致盐沼湿地面积减小; (4)由于海平面上升、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流域来水减少,导致河口湿地退化。
三峡水库岸边消落带
三峡水库白夹溪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设计内容如下: (1)基塘工作 适用于季节性水位变动的基塘工程模式,就 是在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平缓区域,在坡面上构建 水塘系统,塘的大小、深浅、形状根据自然地形 和湿地生态特点确定,塘内筛选适应于消落带季 节性水位变动,同时具有观赏价值、环境净化功 能、经济价值的湿地作物、湿地蔬菜、湿地花卉 等,充分利用消落带自身丰富的营养物质,构建 消落带基塘系统。
针对湿地底质的生态工程
恢复湿地基质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在土壤里加入修复剂,转化驱除污染物; 第二,利用某些具有超积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 些重金属污染物; 第三,在缺乏土壤覆盖的地区,采取客土移植。 在初步 改善的基础上适当引种植物,通过植物的新 陈代谢,增加土壤肥力; 第四,增加支流数目,恢复水文状况,进而恢复 湿地基质状况。
三峡水库白夹溪生态工程设计
选择白夹溪河口地带的老土地湾,该区域是三峡水库 蓄水的直接影响区,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在该区域挖塘、 堆基。根据自然地形,塘的平均大小约30~60 hm2,塘 的深浅控制在0.3-1m,2008-2010年共建设试验性基塘约 10 hm2。塘基宽约0.8—1m,塘基上种植桑树、枸杞。 塘与塘之间通过传统的水堰连结。试验性种植茭白、普通 莲藕、太空飞天荷花(专门针对消落带水位变动而定向培 育的品种)、慈菇、荸荠、水生美人蕉、菱角、水芹、蕹 菜、水稻等水生作物。对基塘系统内的水生作物采取近自 然生态管理模式,禁止农药化肥的施用。根据植物的生长 特性,于每年蓄水之前和退水之后测定各种水生作物的产 出情况。
湿地生态工程一般模式
三峡水库白夹溪Βιβλιοθήκη 态工程设计三峡水库消落带面积 348.93 km2,是我国面积 最大的水库消落带。三峡水 库消落带的形成,使蓄水前 该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剧 变,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 题产生。着眼于消落带湿地 的生态友好型利用,选择具 有典型消落带湿地特征的开 县澎溪河一级支流白夹溪, 自2008年以来实施了针对消 落带湿地综合治理的生态工 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