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表面工程第三章

材料表面工程第三章


3-2
表面膜层的应力
以覆膜的方法对材料进行表面强化,在表面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一般情况下膜层与基体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难免在 界面上产生应力,应力的存在将对膜层的强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几乎所有薄膜都存在着巨大的应力,它对薄膜的性能,特别是结合力 产生很大的威胁。
薄膜应力通常分为张应力和压应力,习惯上把张应力取正号,
压应力取负号。
在张应力作用下,薄膜本身有收缩趋势,如果膜层的张应
力超过薄膜的弹性限度,薄膜就会破裂,破裂时离开基板 而翘起。
压应力使薄膜向基板内侧卷曲。
3-2-1 薄膜应力的起因
薄膜应力是由表面张力S、热应力T和内应力I 三部分组成的。 表面张力也是一种应力,如果膜层上表面的表面张力为1,膜层与基板 表面的张力为2,薄膜厚度为d,则由此产生的表面张力: S = (1 +2)/d 热应力是由于膜层与基板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可表示为:
(2)真空度:真空室中残余氧、氮和水气对应力都有影响。
在沉积SiO时,随着水气分压升高,其应力从张应力逐渐变 为压应力。 在沉积Al膜时,若真空度低于102 Pa,则A1膜由通常的张应 力变为压应力,其它金属也有类似现象。这是因为气体渗入 金属晶格,从而抑制了金属晶格的膨胀。
(3)沉积速率:沉积速率对应力的影响缺乏规律性。 根据Hoffman模型,内应力将随沉积速度增大而增大。 但有些薄膜的内应力却相反变化,即随沉积速率增 大而减小。
力集中,削弱机件的表面强度。
Rebingry效应属于后者,是可逆的,该效应也可以显著地改变材料
表面的机械性能。
Rebingry效应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点: ①使塑性增加——降低屈服极限和硬化指数。 ②使脆性增加——塑性和强度急剧降低。 这种效应一般是分子性质与该固体分子相近 的液体所引起。对于金属来说,与其相近的 金属熔体就可产生此种效应。如黄铜和锌有 水银时就变脆(图3-14)。 熔盐可剧烈降低离子晶体的强度和塑性,熔 融的碱金属和铝对石墨有显著影响,而有机 固体则对有机液体十分敏感。
保证固体金属件不被熔融物浸润,从而阻止吸附引起的强度降低。
3-4 表面抗磨强度
与固体物质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的机件表面都要承受摩擦磨损,提
高机件的抗磨强度是表面工程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摩擦面之间加润滑剂是减少磨损的有效方法。
润滑剂减少磨损的主要机理是:
流体膜润滑即流体膜把两金属隔开,把磨损减到最低限度; 固体润滑即在固体表面采取固体润滑剂或使用的添加剂能与金属的 表面发生反应生成厚为40~400nm的氧化物或硫化物,可以避免金 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
3-3-2
影响Rebingry效应的因素
1.固体和液体金属的本质
降低固体和环境介质界面的表面自由能对出现Rebingry效应有关键
的作用。
固体和使表面能强烈降低的介质接触,引起的后果之一就是急剧改 变其表面的机械性能。
液体金属在固体中的溶解度越小,则在相应的界面上表面能的降低 越强烈。 与形成共晶体的金属接触时,会使强度降低;而与形成金属间化合 物的金属接触时,强度则不会降低。 因此,若熔融物可和固态金属形成共晶体,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且在固相中溶解度较小(不高于百分之几),则这样的熔融物可 能使固态金属的强度和塑性强烈下降。
2.温度和变形速度
温度和变形速度对Rebingry效应的出现有很大影响。
3.固态金属的结构
固态金属的结构对存在液体金属时的脆性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始材料塑性愈差,则在相应的熔融物的影响下愈易由塑 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所以像加工硬化、时效、辐照、缺口等一 切降低塑性的因素,往往会促进有熔融金属存在时脆性的发生。
任何固体存在这种效应。例如,玻璃和石膏吸附水蒸气后,其强度
明显下降。铜表面覆盖熔融的铋薄膜后,会使铜原来的高塑性丧失, 在远比空气中拉伸低得多的应力下发生脆性破坏。
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固体表面和环境介质的作用可分两类: 一类是不可逆的,一类是可逆的。
腐蚀属于前者,是不可逆的, 腐蚀会使表面出现腐蚀坑,产生应
1.表面的机械处理
喷丸、冷滚压等机械处理,在服役的表面形成有残余压应力的薄层, 对提高疲劳抗力是行之有效的表面强化方法。 表层压应力的存在,降低了外加交变应力中容易造成损伤的拉应力 分量,从而可大幅度提高疲劳裂纹的萌生寿命。
2.表面的腐蚀
腐蚀作用使金属表面变为粗糙,形成腐蚀坑等应力集中点,在交变 应力的作用下,裂纹萌生的寿命很短,使疲劳强度大大降低。 一般说来,在较强的腐蚀环境下,材料对于腐蚀疲劳的基本抗力主 要取决于材料对腐蚀的抗力,即增加材料对腐蚀的抗力比增加其疲 劳强度更为重要。 残余压应力可以减慢侵蚀介质向物体内的浸透,减慢腐蚀损伤即疲 劳裂纹源的形成和发展。采用金属和非金属涂层保护层,并在表面 上制造合适的压应力,对于抑制腐蚀损伤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章
材料表面强度
3-1 疲劳载荷下的表面强度
3-1-1 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 在载荷的反复作用下,任何材料都会产生疲劳问题。据统计 约有50%~90%的机械结构的破坏是属于疲劳破坏。
引起疲劳破坏的原因很多,但表面的影响是最大的,几乎所 有的疲劳开裂都自表面(或表面层)开始。
疲劳破坏主要包括裂纹的萌生和发展两个阶段。从原始表 面到产生0.076mm长裂纹的过程即为裂纹的萌生。 疲劳裂纹总是在应力最高、强度最弱的机件表面上形成。 机件表面上机械加工的切削纹、表面擦伤、结构上的内圆
可导致金属的脆性破坏。在个别情况下,试样表面有几滴表面活性
的熔融金属润湿,就可引起低应力脆断。
③ 表面活性熔融物质的作用十分迅速。例如,对固体进行切削和磨 削加工,虽然加工速度达几十米每秒,活性物质的影响仍然十 分显著。 ④ 影响可逆,即从固体表面去除活性物质后,其表面机械性能一般 可以恢复。 ⑤ 拉应力和表面活性物质同时存在作用更明显。
(4)膜厚:有些薄膜的应力与膜厚的关系是一个N形。
(5)热处理:薄膜在空气中烘烤对于消除缺陷、减小应力有着重要的 作用。
在低温退火时,原子主要通过晶格振动交换能量,使位于畸变位置 的原子得到恢复;在较高温度下,产生体内和界面扩散,发生再结 晶,使晶粒增大,晶界减小,应力降低。
(6)时效:随着薄膜吸潮,应力可减小。对MgF2单层膜,应力可降低 50%左右。
(7)混合膜和多层膜:用具有压应力和张应力两种材料混合的单层膜 或由它们组成的多层膜可显著降低薄膜应力。
3-3 3-3-1
表面活性介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Rebingry效应
固体的机械性能,诸如强度、塑性、耐磨性等都可能受到与其表面 接触的气体和液体的影响而产生显著变化。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环 境介质的作用会使固体强度大大降低。 因环境介质物理、化学的影响及表面自由能减小而导致固体表面强 度降低的现象,称为Rebingry效应。
内应力又称本征应力,它主要取决于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缺陷等因素。 产生内应力的主要原因包括:
(1)沉积时真空室中的残余气体或者溅射时的工作气体进入薄
膜,薄膜晶格结构偏离于块状材料;
(2)薄膜晶格常数与基板晶格常数失配;
(3)薄膜中的再结晶;宏观微孔和薄膜相变等。
3-2-2
沉积工艺对应力的影响
(1)基板温度:基板温度既影响热应力,又影响内应力。 随着基板温度升高,内应力减小,热应力增加。
3.其它表面处理方法
表面处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处理方法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任何一种处理都会影响到表面对疲劳的抗力,但是究竟是增加还 是减少,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如何,比较复杂。因为即使对于同一 种处理方法,例如电镀,镀层的种类可达上百种,各种镀层特性 不可能相同,因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Rebingry效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 环境介质的影响有明显的化学特征,即并非任何液体金属都会改变 某一固体的金属性能,只有一定的对该固体表面具有活性的液体金 属才有上述的效果。如水银可降低锌的强度和塑性,但对同族元素 镉的机械性能无影响,尽管镉与锌的点阵类型也一样。 ② 溶解和腐蚀需要大量的介质,而Rebingri效应只需少量的表面活 性物质即可。在固体金属的表面仅需微米数量级的液体金属薄膜就
反之,碱金属卤化物的热膨胀系数约为(30~40)106/℃,金属沉积
在碱金属卤化物基板上时, f s 0,当T>0时,T 0,即金属膜 的热应力为压应力。
通过选择基板材料和沉积温度可以调节热应力的大小 和性质。 不过沉积温度的可调范围一般是有限的。 一般是调节膜层和基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TS 和TM分别为沉积和测量时的基板温度;f和s分别为薄膜和基板的 热膨胀系数;Ef为薄膜的杨氏模量。
如果Ef,f和s不随温度而变化,则上式改写成 T = (f s) Ef T 式中T= TS TM。 金属的热膨胀系数范围为(10~20)106/℃,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约为 8106/℃,若以玻璃为基体,f s >0;在室温下测定高温时沉积于 玻璃上的金属膜,T>0,因此T >0,即金属膜的热应力是张应力。
要提高机件的耐磨寿命,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工程上的合理设计; 二是耐磨件的表面强化。 1.耐磨设计
耐磨性是由多个独立的理化或机械性质综合作用决定的,并不完全
依靠材料的某一种内在性质。
设计时应对零件的重要性、维修难易程度、产品成本、使用特点、
环境特点等预先进行综合考察。
2.抗磨材料的选择 在选择抗磨材料时必须查清影响产品寿命的基本因素和磨损 过程是否始终以同样的磨损机理进行等情况,然后进行选材。
在大部分情况下,Rebingry效应都是有害的
固体金属和金属熔融物接触是生产中最常见的情况。金属钎焊和焊接、
轴承熔化,用液体金属作润滑剂、原子反应堆、火箭装置、内燃机等
均有这种接触。
要减少其危害,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选用敏感性小的材料或低活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