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833教育技术学基础考研真题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833教育技术学基础考研真题
一、名称解释(每题5分,共4小题,共20分)
1.程序教学法
2.形成性评价
3.教学设计
4.E-learning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小题,共50分)
1.简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信息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简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
3.简述多媒体创业工具的类型和特点。
4.简述行为目标描述法,并利用该方法编写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实例。
5.简述教学设计中教学分析应包含哪些内容。
(1)教材分析: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2)学生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每节课的知识,分析学生原有基础和认识能力完成本节知识是否有困难,能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3)教学目标分析:包括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4)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分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小题,共80分)
1.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论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
2.结合电子白板的媒体特性,谈谈电子白板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3.结合教学软件的开发流程,谈谈设计制作一个优秀的教学软件应考虑哪些因素?
4.传统的教学模式司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联系。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下,学生在加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大大更好额教育效果,请从教育技术的视角谈谈你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833教育技术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称解释(每题5分,共4小题,共20分)
1.程序教学法
答:程序教学法是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包括问题的显示、学生的反映和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的过程等,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2.形成性评价
答: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3.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
教学设计已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4.E-learning
答: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
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
点: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
三者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小题,共50分)
1.简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2.结合信息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简述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
答:
3.简述多媒体创业工具的类型和特点。
答:
4.简述行为目标描述法,并利用该方法编写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实例。
答:A——行为主体(audience)目标表述中的主体,即学习者。
B——行为(behavior)目标表述中的谓语和宾语,即学习者应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s)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即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
D——程度(degree)上述行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即学习者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中的《word中表格的操作》一节可以这样来描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跟随老师的步骤,完成课上表格操作的练习。
(2)熟练应用word中表格的插入、删除行列等操作。
(3)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期望的表格。
目标描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且目标应该是可观察、可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5.简述教学设计中教学分析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教学分析应包含以下内容:
(1)教材分析: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2)学生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对每节课的知识,分析学生原有基础和认识能力
完成本节知识是否有困难,能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3)教学目标分析:包括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4)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分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小题,共80分)
1.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论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的萌芽
远古猿人“用啁晰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有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
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但尚未出现课本,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
(2)简单媒体时期的教育技术
符号文字的产生,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提高了教育能力。
到了14—16世纪,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育技术和教具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视听教学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育技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电影、投影、无线广播等现代化传播媒体的运用,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映像,这种映像与学生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相联系,便产生了所谓的替代学习的“视听教育”的想法。
(4)网络教育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