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杨素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激素依赖皮炎中西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严重影响美容。

此病的发生多半由于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单纯糠疹、酒渣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局限性银屑病、浅部真菌病等而长期依赖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或错误地把它当做化妆品长期使用;另外有些美容店所用的“疗效型化妆品”绝大部分也含激素,近年来也“帮忙”生产了大量的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皮炎平、皮康王、肤轻松、恩肤霜及各种医院自制激素外用药,近年来激素与抗真菌药物的复合制剂的广泛应用也导致了很多激素依赖皮炎的发生,所含激素成分主要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氯倍他松、去炎松等强弱不等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能暂时性地迅速消除皮肤病的炎症症状,外用可以减轻充血和水肿,原有皮损消退,使瘙痒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很快改善临床自觉症状和体征,短时间使用还可使正常皮肤细腻、白嫩。

但长期应用可致皮肤萎缩、角质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使皮肤干燥、粗糙。

停用后马上出现戒断症状,原发性疾病明显反弹性加重,而皮肤马上出现潮红、丘疹或痤疮样损害;长期反复使用则面颊、额、下颌部位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严重者表皮变薄、萎缩和皱纹纸样失去弹性,患者自觉局部瘙痒、烧灼、紧绷感或干燥不适,对光、热、冷、化妆品等外界刺激高度敏感。

除了激素制剂外,任何护肤品都不能使用,完全产生了依赖性。

部分病人若继续使用激素制剂反而加重病情,皮肤对激素制剂也产生排斥反应。

目前本病尚未在皮肤科专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规范性的阐述,也尚未制定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1]。

临床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但通过精心调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的。

1.一般治疗:1.1 首先应立即停用一切含有激素的药物或者疑似含有激素的药物或护肤品。

停用激素类外用药后,出现“反跳现象”,这时无论你用什么不含激素的药物,皮疹都不会迅速得到明显好转,并且还有可能因为涂抹外用药,皮疹进一步增多。

1.2 外用药的应用宜谨慎。

尽量不用外用药,即便病情需要必须应用,应符合以下原则:①作用温和,无刺激性。

②绝对不含有激素。

③不仅对皮炎有作用,而且还具有营养、保护皮肤的作用,对皮肤无不良影响。

1.3 清淡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忌鱼腥发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1.4 保持良好心态。

神经调节在过敏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既让患者高度重视又不能产生恐惧心理,应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同时还应向患者交待治疗疗程(从2周起症状逐渐减轻,但皮肤萎缩和潮红的好转需1~2年),使患者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配合医生坚持治疗[2]。

1.5 避免紫外线照射,避免食用光敏药物和光敏食物。

2.西医西药治疗2.1 皮质激素递减法:对病程长、停药后反应剧烈者,有人采用激素的递减疗法,直至戒断。

主要是逐渐减低激素使用的强度、逐渐降低激素的使用浓度、逐渐减少激素的使用次数、延长激素使用间隔时间。

同时加用替代品,直到痊愈[2]。

但该方法不仅繁琐、疗程长,而且有加重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及毛细血管扩张的危险。

2.2 皮质激素的替代品:在上述递减激素同时可加用此类产品。

复方甘草甜素是由日本于1948年开发的以甘草次酸(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静脉和口服制剂。

甘草次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分子结构相似,对肝脏内的类固醇激素代谢酶有强亲和力,抑制类固醇在肝内的失活,从而减缓了类固醇的代谢速度,使其作用增强,具有皮质类固醇样作用,但很少有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因而可作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替代品使用。

同时还具有T 细胞活化、干扰素诱发、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活化、胸腺外T 淋巴细胞分化增强等免疫调节作用等,从而达到抗炎抗过敏的效果[3]。

目前国内生产厂家生产的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液、华威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液、利君-派甘能(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片剂)等也归属同类产品,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但对高血压患者慎用。

2.3 抗组织胺药:在上述递减激素或应用皮质激素的替代品的同时可常规给予H1受体阻断剂,如经典抗过敏药氯苯那敏(扑尔敏)、特非那定(敏迪、敏必治、得敏功)、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仙特敏、赛特赞、斯特林、疾立静)、依巴斯汀(思金、苏迪、开思亭)、酮替芬、咪唑斯汀(皿治林)以及作用更强的非经典抗过敏药氯雷他定(开瑞坦、克敏能、伊利欣、施诺敏、瑞孚)、地氯雷他定(恩理思、地恒塞)等;H2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

2.4抗疟制剂:氯喹及羟氯喹。

氯喹及羟氯喹是防治疟疾的重要药物,随着皮肤病治疗学的进展和抗疟药的临床深入研究,现已发现抗疟药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前景是越来越广阔,虽然作用机理不是很清楚,但与其免疫抑制作用,并能降低皮肤光敏性,在皮肤中可形成一种复合物,发挥抗紫外线作用有关[4]。

但由于其可引起眼损害、皮肤粘膜症状并可能使银屑病恶化,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法用量。

2.5 非激素类外用药:主要为非甾体抗炎外用药物,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布特)、丁苯羟酸乳膏(舒肤林[5]、可润软膏)、乙氧苯柳胺软膏(艾迪特)[6]等。

其抗炎机制主要是在机体细胞内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从而达到抗炎、止痒作用[3]。

2.6 冷湿敷和皮肤安抚剂:对病程及用药时间较短者,停药后反跳较轻者,可嘱其停止外用激素制剂,此时可在冷湿敷后试探性应用如复合维生素软膏、维生素B6、维生素E 等,软膏基质选用硅油基质为佳。

或用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湿敷或不含激素的润肤霜、皮肤保湿剂皮肤安抚剂。

冷湿敷可使局部血管、淋巴管收缩,放散蓄热,减少渗出,缓解紧张,从而改善局部体液循环,达到收敛、止痒、消炎等目的;湿敷垫棉纤维敷贴于皮损,可隔绝外界刺激,使皮肤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由于纤维的吸附性,可吸收分泌物、软化痂皮、清洁创面,从而有促进局部上皮恢复的作用[7]。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激素属于辛燥甘温之物,激素所致的皮炎相当于“中药毒”,其产生的所有症状都与的风、热、湿、毒邪有关[2]。

急性期阶段以风热外侵、热毒浸淫血脉为主,慢性阶段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所以在治疗时需辨证论治,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随症加减。

3.1内治3.1.1 急性期:局部皮肤潮红、红斑、丘疹、甚至肿胀、毛细血管扩张;灼热刺痛、瘙痒剧烈;伴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风热外侵、热毒蕴肤,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法。

采用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为:苦参15g、蝉蜕10g、生石膏15g、知母15g、牛蒡子1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紫草15g、双花30g、黄芩15g、连翘15g、通草10g、甘草10g)。

大便干者加大黄10g(后下);丘疹红肿明显、有脓疱者加生山栀10g、茵陈蒿15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

3.1.2 缓解期:局部潮红肿胀减轻,但以干燥、脱屑、皮肤出现皱摺为主,或皮色暗红;瘙痒、紧绷感明显,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便干;舌红少苔。

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以养血祛风、滋阴润燥为法。

采用当归饮子合增液汤加减。

方药为生黄芪20g、何首乌30g、白蒺藜15g、当归15g、生地10g、白芍20g、川芎15g、麦冬15g、沙参15g、僵蚕15g、荆芥15g、防风15g。

便干明显加胡麻仁20g、肉苁蓉15g、当归用20g,皮肤色暗、粗糙、鳞屑较厚者加丹参15g、皂角刺20g。

3.2 外治3.2.1急性期:此期临床多有各种外洗中药组方煎剂冷湿敷的报道。

但此期皮肤处于敏感状态,原则上不用任何外用药物,避免增加刺激。

若肿胀明显,可用马齿苋60g单味药煎水冷湿敷,由于其味酸性寒,入肝、脾、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收敛止痒的作用,临床多用其冷湿敷液治疗急性湿疹渗出明显者。

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

3.2.2 缓解期:此期以滋阴润燥、保湿为原则。

中药可试用复方蛇脂软膏、羌月乳膏、紫草油,干燥脱水明显可试用美宝湿润烧伤膏。

若以上都有不适感,停用一切外用药物,紧绷感明显,以麻油适量润之。

有报道应用中药面膜起到排毒、解毒,护肤的作用,但尽量避免应用成分不明的所谓“高效脱敏中药面膜”,以防打着纯中药制剂的幌子,实则掺有激素成分的情况发生。

4.对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的处理方法这应当归属美容领域的范畴。

“红血丝”是易分布于两颊的扩张的毛细血管。

在皮肤敏感的初期脸部红、痒、肿,在皮肤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的红血丝。

而在经过治疗局部炎症缓解后,扩张的毛细血管更明显,形成明显的“关公脸”,这时临床靠药物治疗效果很差。

目前彻底治疗的方法多配合专业激光或光子治疗或手术治疗,可使面部的毛细血管扩张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

4.1 激光治疗:适用于颜色较深的鲜红斑痣,它具有选择性光热作用,毛细血管内的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发生凝固,阻塞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萎缩,达到治疗目的,治疗过程无痛苦,少数人可能会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完全可以吸收。

4.2 光子治疗:普通光子嫩肤设备对红血丝只有一定效果,经特殊设计的专业祛红血丝光头针对红血丝发生作用,是目前上佳的面部红血丝、面部润红治疗方法。

4.3 手术治疗:对于小面积的红斑,可以进行分次切除方法,每次手术间隔半年。

近年来逐步兴起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方法,效果也比较好。

只是住院时间长,费用较高。

5.总结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并不难,但其治疗却是临床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是依赖激素的皮肤对外用药的排斥,皮损从改善到治愈的疗程长,尤其受患者自身体质、病史、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干扰,疗程不确切,甚至长达半年之久,甚至更长[2]。

采用中西医、内外治相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相信随着医学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规范性的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会有更好的前景和突破。

[参考文献][1] 原丽琼,中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67[2] 王玉玺,王松岩,王俊志.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9):570[3] 曹鸿玮,于建斌.复方甘草甜素片联合仙特明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52[4] 李秉煦,林孝华,邵笑红.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1(11):692[5] 耿文军,王其美,赵建华,等.面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皮炎260例临床分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1,8(4):234[6] 赵辨.非激素类抗炎外用药-乙氧苯柳胺软膏.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1):46[7]张美芳,李莉.黄柏地榆溶液冷湿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山东中医杂志2001 ,20(11):665-6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