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 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
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
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
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 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 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 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 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 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 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 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 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 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 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5、 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
各种图片。

6、 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
推测和概括。

8、 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
论,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
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 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
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 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
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
定的原因。

2、 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
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
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的情感 教育。
教学反思
兔是在陆地生活的比较高等的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
似。学生通过对兔和人的有关特征的对比,来理解兔在呼吸、循环、神经
系统等方面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进而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对兔和
狼牙齿的比较,来理解兔与食草性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关动物栖息地的
保护,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认识当地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现状,分
析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的危害,形成保护动物栖息地、保护动物、热爱动物
的正确生态 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