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鱼夭第一章系统思想 (6)1系统的概念 (6)2系统的模型,概念的抽象级别 (7)3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 (8)4系统思想的发展 (9)5系统工程方法 (10)6软系统方法论 (10)7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 (11)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系统 (11)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 (11)2信息处理器 (12)3信息与决策、信息与管理的关系 (12)4.信息管理 (13)5.信息系统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14)6.信息系统的结构 (15)7.C/S和B/S软件结构 (17)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7)1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 (17)2什么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17)3围绕生命周期有哪些开发过程模型?各自特点(瀑布、原型、迭代) (19)4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建模?有哪些模型?对软件结构进行建模有什么方法,主要思想是什么? (23)5有哪些开发方式?各自利弊 (24)第四章系统规划 (24)1系统规划的特点、任务 (24)2规划方法 (25)3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 (25)4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三个方面? (26)5资源的生命周期 (26)第五章系统分析概述 (26)1系统分析的任务 (26)2分析阶段有哪些系统调查方法,调查什么 (27)3两种方法: (27)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28)第六章结构化系统分析 (29)1数据流图描述了什么?绘制数据流图要注意的事项,应能绘制 (29)为什么需要数据字典?数据字典应该包含哪些条目?应能书写数据流、数据存储及处理条目 (29)对于复杂逻辑有几种表述方式(决策树、决策表,考题)?优缺点 (29)第七章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30)1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概念. 30 2UML是什么,主要包含哪些图?(UML1.X)每种图的用途是什么? (31)3用例图,参与者和用例的概念,用例与用例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和扩展关系),绘制用例图 (31)4用例规格说明(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主事件流、备选事件流) (32)5类图中包含哪四种关系(耦合),具体什么含义,如何表示,绘制类图 (33)6对象关联的要素(名称、角色、多重性、方向) (34)7泛化和实现的使用和绘制 (35)第八章系统设计概述 (35)1系统设计的任务 (35)2系统设计和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的区分 (36)3什么是总体设计,什么是详细设计 (36)第九章系统总体设计 (37)1软件架构与软件结构的区别 (37)2理解分层架构思想,信息系统可能使用的分层架构方案 (37)3面向对象的软件结构设计、类图 (37)4软件设计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37)第十章系统详细设计 (38)1输入设计 (38)2输出设计 (38)3人机交互设计 (38)4程序处理过程详细设计 (38)5什么是整体部分关联?什么是依赖? UML的表示 (39)6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设计 (39)7数据库设计 (39)8代码体系设计 (39)第十一章系统实施 (39)1测试的概念,四种类型,两种测试技术,为什么需要设计测试用例,如何设计测试用例? (39)第一章系统思想1系统的概念@定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概念理解: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是一个集合体;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系统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称为系统的结构(主要的、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系统具有特定功能,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2系统的模型,概念的抽象级别1)实体系统(物理系统)——最具体的确定存在的系统(系统实施阶段产生)。

——物理模型表达了具体的物理系统,模型中的元素都可以对应于实体(系统设计阶段产生)。

2)逻辑系统——介于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之间,利用人类抽象思维能力,抽取系统本质,描绘了系统的各个侧面(如静态的结构、动态的过程等)。

使用逻辑模型表达(系统分析阶段产生),一个逻辑系统可以建立不同的物理模型和实体系统。

3)概念系统——最抽象的系统,根据系统目标构思出来的系统雏形,描绘了系统的大致轮廓。

使用概念模型表达(系统规划阶段产生)3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系统整体性: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表现出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功能,形成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性表现在:-系统由部件组成,部件之间不是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了新的质-亚里士多德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与之相反“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整体性以有机关联性为保证(部件的不可分割)-划分系统以及子系统就是要从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比如学校系统教师工资的计算-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中中差异,使系统组织在地位、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性表现在:-系统组织表现出等级性-系统要素中,存在子系统,子系统的要素中又包含更低一层的子系统-从上至下组成金字塔结构,逐层具体化-比如企业组织结构、地区划分-结构化方法就是考虑到系统的层次性,采取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的方法对系统进行研究4系统思想的发展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系统思想的淹没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复杂系统理论热潮5系统工程方法@1962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霍尔,发《系统工程方法论》1.问题定义2.目标选择3.系统综合4.系统分析5.最优系统选择6.实施计划@1969年霍尔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6软系统方法论@硬系统是指具有良结构化(well-structured)的工程系统,问题和目标是确定的,能用明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可以使用定量方法计算出系统行为和最优结果@切克兰德创立软系统方法论@无结构的问题:-问题虽然是“可认识的”,但不是“可定义的”-对问题的这种认识永远是主观的,并且随时间而改变-与其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如说是有待改善的状况7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20世纪90年代顾基等人提出WSR 物理——是什么事理——怎么去做人理——最好怎么做@“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是实践准则@WSR的7个步骤:1.理解意图 2.指定目标 3.调查分析 4.构造策略 5.选择方案 6.协调关系 7.实现构想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系统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做原料与成品的关系。

——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是人类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经验的总和。

@例:气温器上的温度指示,数据今天我要出门,最低气温是0度,信息水在0度结冰,知识今年冬天平均气温非常低,燃料将短缺,情报@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信息具有的一些基本属性:事实性、扩散性、穿属性、共享性、增值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滞后性2信息处理器@人进行信息处理的特点-人需要反馈-人需要一些多余的信息-人们需要信息的压缩-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口味各异-人需要非口语的信息输入@人与计算机的比较:人比计算机聪明,计算机比人快。

3信息与决策、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信息是管理的基础,管理的基本职能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制定计划的依据-信息是组织实施的保证-信息室调节控制的指示器-信息室激励员工的依据-信息室领导指挥的基础@管理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过程就是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信息是决策的关键因素@管理活动的三个层次及对应使用信息高层(战略管理)——战略信息中层(战术管理)——战术信息基层(作业管理)——业务信息4.信息管理@狭义信息管理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规划、控制、存储和检索等,并达到预定目标。

@广义信息管理认为是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资源(如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系统等)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5.信息系统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定义: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是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

@它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和信息技术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信息系统学科注重研究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而不深入得讨论具体的管理问题,也不致力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

@功能:-信息的采集和输入:主要是识别、采集、校验-信息的传输:数据通信的手段-信息的存储:介质?在哪?时效?-信息的加工:查询、排序、归并、数学模型、人工智能-信息的维护:准确、及时、安全、保密-信息的使用:技术层面、价值深度6.信息系统的结构1)概念结构2)基于管理职能的逻辑结构3)基于计算机实现的物理结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硬件结构分为:集中式 + 分布式(文件服务器,C/S,B/S)集中式——主机-终端结构:处理能力集中在主机,集中存储、计算;终端用于输入输出,无cpu分布式——文件服务器系统:程序和数据集中在文件服务器中;客户机根据权限存取服务器中文件,客户机有处理能力——C/S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客户机完成本地运算,可向服务器请求某种服务(如查询数据),服务器相应请求,完成运算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增加Web服务器,获取客户端请求,解析处理后生成HTML文件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配置浏览器软件(如IE),通过网页方式实现信息的访问。

7.C/S和B/S软件结构C/S软件结构: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windows窗口应用程序B/S软件结构: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web应用程序——浏览器程序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1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信息系统建设是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环境复杂多变2什么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生命周期的定义: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需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系统的周期@5个阶段: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系统规划——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企业业务流程的识别、改革与创新;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初步研究,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确定系统的备选方案,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开发请求-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审批)系统分析——详细调查,确定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详细调查-逻辑设计-审查)系统设计——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审查)技术实施——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编写、调试和测试程序;人员培训;数据准备或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编程调试-系统转换-验收)系统维护——运行情况的记录;必要的修改;评价呵呵总结等(系统维护-系统评价)3围绕生命周期有哪些开发过程模型?各自特点(瀑布、原型、迭代)@模型:瀑布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迭代开发方法、螺旋开发方法、敏捷开法方法……@瀑布开法方法——特点:简单易用,容易理解开发的进程一个顺着一个,没有反馈过程,需要严密控制允许基线和配置早期接收控制一个新的项目不适合这个模型用户直到项目结束才能看到质量如何不允许或者严格限制变更不足:1需求:客户常常难以表达真正的需求,而这种模型却要求严格的阶段性成果,返工困难,变更代价很大2风险:客户要等到开发周期的晚期才能看到程序运行的测试版本,这时若发现大的错误,可能引起客户的惊慌,其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3效率:因为前后任务的依赖关系,成员不能并行工作,有可能花在等待的时间比开发的时间要长,即所谓的“堵塞状态”应用场合:适用于一些需求已明确并且变化较少的信息系统@原型开发方法——特点:用户积极参与;原型的开发没有严密的阶段性短期获得测试版本,降低风险不足:1用户随意无止境的需求变化,因为用户容易产生误解,认为系统很容易被构造和修改2如果采用原型基础上继续构造,由于修补过度,软件质量不易于保证3开发人员为了快速构造原型,可能会采用不合适的操作系统、语言、算法等,造成后期风险,如系统适应性差、维护困难等应用场合:1需求含糊,用户不能标识详细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需求2 设计方案不明确,开发人员不能确定算法的有效性、操作系统的适应性或人机交互的有效性@迭代开发方法——@增量迭代——特点:1以功能递增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可并行化)2能较快地产生可操作的系统3在每一步递增中,都可以把用户/开发者的经验结合到不断求精的下一个增量中4可改善测试效果和降低软件开发总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