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 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 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 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 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 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 谐。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 学生中心说——杜威 •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 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 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
关于主体与客体
•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 象(宾)。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
• 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 会。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 位),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 中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 心的教育。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
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 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 期望
•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 思考:
• 1.教育公平视野下教育物资的不均衡现象。
• 2.随着教育媒体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发展,教 师的职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取消学校 教育而由网络教育取而代之?
• 3.教育辅助手段与教育媒体之间的关系?
• 4.教育物资与教育活动效果的关系?
• 5.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最基本的矛盾是?
确定教育目的; 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制度; 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 ( 教学计 划 ) 和课程标准 ( 学科教学大纲 ) ;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将以上
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三、教师工作总方案:学校工作的总方
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 与行为。
教育系统的功能
• 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 思考:你认为教育是以实现社会功能为主 还是以实现个体功能为主?
争鸣: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 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 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 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 斯泰洛齐等人。
•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 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 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 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 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 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 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有荀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 学家。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制 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 课程开设
• 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以 纲要形式做出标准性规定的文件。具体内 容是规定各门课程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 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 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 本要求或建议。
第三节 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教育系统 各级各类学校
• 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
非学校教育系统
校外教育机构 各种社会组织教育
大众传媒教育等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
• 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 •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 教师工作总方案 • 学生个体的发展
• 思考: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
• 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方,另 一方也不存在。
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复合主客体
• 教的过程:
教师→学生

(主体) (客体)
• 学的过程:
学 生→ 教 师

(主体) (客体)
• 自我反思过程: 学 生 → 学 生

(主体) (客体)

教师 →教师

(主体) (客体)
教育内容
• 定义——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 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是教育信息的主 要部分。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学制
• 定义: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 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 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 分析:比较建国初我国学制系统和当代学 制系统的不同
• P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图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 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 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 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 彼此崇拜之活人。
——陶行知
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争论
• 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德) •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 思考:教育内容=课程?

教育内容=教材?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 1.学校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
和预定性。
知识与经验
• 2.学校教育内容的价值
个体发展
3.4 教师 学生
学校教育内容
教育物资
• 定义: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 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 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