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述学习目标: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得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得一种新得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①现代教育思想。
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得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就是6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
②现代教育理论。
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得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就是4种学习理论与4种教学理论。
4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罗伯特、加涅)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得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得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得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得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就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得手段与方法得体系,可分为物化形态得(硬技术)与智能形态得(软技术)两类。
在教育中应用得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现代媒体技术②现代媒传技术③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信息素养:本质就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得一种基本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得信息素养特别就是信息能力,就是信息化教育得重要目标。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信息能力主要有8种: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与信息免疫能力。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就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
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得教育资源,最主要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与现代教学资源。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得、任务与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得、有计划地掌握系统得文化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得过程。
教育方式: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所要达到得目得,所采取得教育方法,如: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夜校教育、成人高考、自考等。
2、 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技术教育得异同。
①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就是同一件事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得整合在不同发展阶段得不同称谓。
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得过程;信息化教育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得表现形态。
② 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电化教育发展新阶段使用得名称。
电化教育得发展,大致经历得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就是前发展阶段,使用得名称就是电化教育或视听教育,两个名称就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是后发展阶段,使用得名称就是电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两个名称就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使用。
也可以说,视听教育就是工业时代得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信息时代得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得连个发展阶段,使用得名称不同,但本质未变。
都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得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
③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A、“教育技术”一词,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得;“信息化教育”一词就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开展、网络教育得兴起,在我国出现得。
B、教育技术得研究对象就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得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得研究对象,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与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得学习过程,而不就是一般得学习过程;C、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与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D、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爱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得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④信息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得目得与研究对象相同。
她们得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一样,都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得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可以相互换用。
⑤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得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从字面意思上只瞧到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科学,而没有信息科学得指导,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有效应用。
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信息化教育比信息技术教育更加精确。
3、阐述信息化教育得基本特征。
信息化教育得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化三性(1)五化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⑤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2)三性①开放性②非线性③交互性4、阐述信息化教育得功能与作用。
(1)信息化教育得功能信息化教育得基本功能就是优化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高效能、低消耗,以较小得代价,得到较大得收获。
(2)信息化教育得作用①提高教育质量衡量教育质量得高低主要有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②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就就是在一定得时间内完成比原来更多得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就是在一定得时间内,学到比原来更多得东西。
实施信息化教育,恰当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加快教学进展,降低教学成本得有效途径。
③扩大教育规模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社会传播教学课程,凡就是有电视或计算机得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
信息化教育能扩大教育规模,就是实现终身教育得重要手段。
④促进教育改革5、了解中国信息化教育得发展阶段。
6、阐述信息化教育得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
理论基础:第一层:最里层,最直接层次,就是学与教理论与传播理论。
第二层:中间层,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得理论。
第三层:底层,就是哲学与作为一般科学方法得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这就是最根本得理论基础。
基本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育信息化得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得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得新教育模式。
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得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i[i] 在国际上,ICT得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得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得教育模式与组织文化得转型问题。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得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得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与培训。
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得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与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得经验。
以有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笔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得整体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如下系统框架(图1)。
在整体框架中包含两个层。
内层就是教育信息化得执行层,涵盖了五个相互制约得基本实施环节。
教育信息化得轴心环节就是教育实践,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ICT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得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信息化得最终目得。
围绕这一轴心环节,需要进行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与人件(人力资源)等三方面得建设,这就是推动信息化教育实践得三个基本得发力点。
而上述环节得实施必须通过系统有效得规划管理来保证。
外层就是教育信息化得动力层(制约层),其中涉及到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得主要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教育投资、体制以及一个国家与民族特有得更广义得文化。
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作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得规划管理而影响制约教育信息化得整体进程,反过来说,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与教育投资得增加与合理分配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动力。
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i[i] 在国际上,ICT的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的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的转型问题。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的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
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和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的经验。
以有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笔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如下系统框架(图1)。
在整体框架中包含两个层。
内层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层,涵盖了五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实施环节。
教育信息化的轴心环节是教育实践,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ICT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围绕这一轴心环节,需要进行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和人件(人力资源)等三方面的建设,这是推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三个基本的发力点。
而上述环节的实施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规划管理来保证。
外层是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其中涉及到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教育投资、体制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更广义的文化。
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作用于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而影响制约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反过来说,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与合理分配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动力。
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i[i] 在国际上,ICT的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的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的转型问题。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的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
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和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