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档案史料的电影艺术电影是艺术,是史料,是无形的文化宝库。
古今中外许多借由影像表达世界观、创造了的电影作品,都是我们应该存留下的艺术成就轨迹。
1898年波兰摄影师马图茨维斯基(Matuszewski)提出“应视电影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成立电影资料馆来保存电影”,1930年德国电影理论大师鲁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指出电影艺术更能完整记录现实。
1935年后柏林帝国电影资料馆、伦敦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巴黎法国电影资料馆则相继成立。
1961年“国际电影资料馆联会”(简称FIAF)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编目委员会和规划收藏委员会。
通过这些委员会的运作,FIAF逐步确立了电影艺术档案的采集与保护的宗旨。
1978年,FIAF 还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维护与保存活动影像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各会员国采取立法与技术性措施,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
一、作为档案史料的电影艺术2010年8月1日起施行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64号)明确指出,电影艺术档案是指在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标准拷贝、数字母版、影片素材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电影艺术档案由影片类和文字、图片类组成。
电影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成果,也是摄影师捕捉及记录的历史时刻,二者均可能成为重要的文物或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电影是一种实在的、可以用肉眼“阅读”的产物,跟其他博物馆藏品或历史文物一样,必须审慎处理。
电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一种独有的记录。
电影艺术档案是电影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可以为电影艺术的创作、生产以及教学科研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电影资料馆作为电影艺术档案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电影艺术档案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同时也肩负电影艺术交流和电影学术研究的职责。
电影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个世纪以来,保存电影文化资产已蔚为世界潮流,各国相继成立了国家电影资料馆,专责电影文化资产的搜集、整理与保存,并肩负电影学术研究的职责。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异议通过“各会员国应立即采取立法与技术性措施,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的纲领性决议;1980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二十一届会议再次通过了“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影像”的提案,各会员国一致认为活动图像是各国人民文化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活动图像作为世界各国人民间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工具,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电影具有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及历史价值,已形成一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是各国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就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由当时的香港市政局筹备兴建,开始搜集和保存香港电影拷贝及有关资料,如海报及杂志等。
2000年资料馆转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
香港电影资料馆十分重视推动电影艺术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电影是一种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世界各地和不同民族都需要国际电影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电影资料馆能够提供国际电影发展趋势与技术信息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电影资料馆除了积极联系香港电影业人士及团体外,并已于1996年正式加入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与各国电影资料馆交流合作和彼此分享在电影保存和修复工作上的经验。
电影艺术档案的收藏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设施,科学地设置电影资料馆的设备,合理地安排电影资料馆的馆藏资源,是电影资料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环节。
香港电影资料馆大楼高四层,楼面总面积约7 200平方米。
整幢大楼分为两部分,即藏品馆和活动馆。
藏品馆内置独立的制冷系统和气体式干燥及除酸器,以确保储藏库的恒温控制,整个藏品馆可常年保持恒温、干燥、无酸环境。
活动馆内设有电影院、展览厅、资源中心。
完备科学的馆藏布局和设施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的收藏和电影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让香港人和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爱好者充分享受其丰富的馆藏资源。
资料馆为香港市民推广香港电影艺术,并为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大量资料。
资料馆目前收藏电影拷贝超过5 600部,最早的是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在香港拍摄的风光纪录短片。
资料馆亦收藏电影的相关资料,包括:剧照、剧本、电影海报、电影原声唱片、影片特刊和合约文件、电影奖座、道具等。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始重视电影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2007年香港电影资料馆开通了电影数据检索系统,该系统录入有30万项馆藏电影艺术档案数据。
至2009年底,数据库容量已近9 GB,静态图像数据的容量更是高达25 TB。
香港电影资料馆建立的Horizon 系统,除了具备一般图书馆和资料库的现场搜寻功能外,更可让公众人士透过一般的浏览器,通过互联网取得资料库内的资料,大大方便了一般市民和专业电影研究者找寻参考资料。
为满足各分组工作上的需要,系统组还设计了不同的数据库应用查询专案,进一步巩固馆藏资料的维护、关连和可靠性。
三、启示香港电影资料馆在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颇据借鉴价值。
一是,明确的办馆宗旨和理念。
电影资料馆是基于电影艺术交流、学术研究或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搜集各种影片拷贝和影片素材等相关资料,加以归档保存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机构。
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由香港市政局筹备兴建,2000年转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立目的,在于保存珍贵的电影拷贝、相关的影音资料及电影书刊等。
其成立之初即有明确的办馆宗旨,即寻找、修复和整理香港电影以及有关的资料;发展和运用简单便捷的计算机系统,以便公众查阅数据;为电影研究者、业界和各界人士提供设施及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电影专题回顾、展览、研讨会和学生专场等活动,提高公众欣赏电影的兴趣;研究和出版有关香港电影史料的书籍。
香港电影资料馆坚守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的专业操守,确保设施和服务达至国际水平,以专业的精神和素质管理资料馆,为所有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是,完整协调的内部组织架构。
香港电影资料馆楼高四层,楼面总面积约7 200平方米。
为了便于控制储藏库的恒温系统,整幢大楼一分为二,即每层均划出半边为藏品室,内置独立的制冷系统和气体式干燥及除酸器。
大楼的另一边,则为经常性地举办公开活动的展览厅和电影院以及供参考用的资源中心。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组织架构由陆续成立的搜集组、编目组、修复组、研究组、编辑组、节目组、系统组和行政及场地管理组构成。
搜集组努力寻找旧影片数据的下落,设法搜集珍贵影片,所搜集回来的电影资料,都会由编目组(资源中心)作登记、分类、编目及归档等程序,并以专业的档案保存用品妥为储存。
修复组肩负保管及修复影片的职责,用科学方法管理片仓、修复电影拷贝、海报、剧照等相关档案与文物。
研究组除进行专题项目的研究和出版外,其他工作范围还包括:《香港影片大全》原始资料搜集和整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计划、资料整理和存盘。
编辑组负责编辑出版刊物和各专题书籍、展览和电影放映活动的特刊。
节目组积极物色各处的珍品与馆藏一起展出,并与其他学术机构以及海外的电影资料馆合作举办专题活动,促进与外界的交流。
作为香港电影数据馆的前线技术支持部门,系统组主要协助使用者解决操作计算机上的问题外,并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信息科技科保持联络。
行政及场地管理组负责电影数据馆日常的场务运作及场地租用事宜,并为各组别提供行政支持。
三是,丰富的电影艺术导赏活动。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影展和电影放映周活动提高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
香港电影资料馆甄选公众观赏节目的准则是:节目是否与电影资料馆的理想、使命及信念相符;建议活动的构思、历史价值、吸引力、教育意义以及财政预算是否合理;建议举办的活动是否受欢迎。
香港电影资料馆定期举办不同专题的展览,并安排团体导赏服务。
凡在香港注册的小学、中学、学院、大学、注册慈善及非牟利团体均可申请此项服务。
这些展览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很受港人欢迎。
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在资料馆三楼的资源中心欣赏视听数据或翻查电影书刊及文献。
以2009 年12月份周末电影主题节目表为例,12月4、5、6日的节目安排有“第38届法国电影节”“永远的戏迷情人:纪念任剑辉逝世二十周年”“发展中的光影:早期华语电影”等专场主题电影周。
此外,香港电影资料馆为增加新一代对香港电影及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还拣选不同电影选题安排特别场专门放映给学生团体观赏。
四是,积极深入的电影学术研究。
香港电影资料馆馆藏资料内容范围十分全面,除了电影故事、剧本、评论及人物传记外,也包含电影学理论、编导或剧作技巧、制作技术如拍摄、灯光、布景、特技、化妆和道具等。
香港电影资料馆利用馆藏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展电影学术活动,整理电影史料,进而推动和倡导电影学术研究的风气,逐步提高观众对电影的认知。
香港电影资料馆以馆藏档案资料为对象开展了大量的编研工作,促成《国泰故事》《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风花雪月李翰祥》《粤港电影因缘》《张彻回忆录》《黎民伟日记》《邵氏电影初探》《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戏曲电影片目》《港产电影一览》(1913~2006)等大量学术专著的出版,为中国电影学界提供了重要原始文献和研究素材。
同时,香港电影资料馆还创办有定期出版物《通讯》,至今已发行50期。
拥有影片是电影资料馆的最大特色,但缺乏诠释的影片等于缺乏生命。
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电影资料馆应该结合“保存影片”“影展放映”以及“展示电影”,如博物馆一般活化与创造影像议题,或许是电影资料馆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