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浅层气浮系统技术说明书

高效浅层气浮系统技术说明书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装时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落渣筒轨面的平面度要求± 1.5 (mm);
落渣筒的圆心与池体圆心同轴度偏差± 3( mm);
中央旋转体的上体法兰平面,平面度要求± 0.1 ( mm);
2)、设备的调试
2.1 清除池中所有的杂物,以免引起堵塞。
2.2 对水泵、 压空缩机及各传动部位应检查是否灵活, 并按规定加好润滑油。 如
中出现大量微气泡使清水变白色, 即可认定溶气系统正常。 溶气水的压力可看溶
气罐上的压力表读数, 该压力的大小可用控制阀开启的大小来控制, 在水泵可供 压力范围内调整,一般取 3.4~5kg/cm 2。压力越高,溶气水量越大(即回流比,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本设备的回流比为 20~30%),微气泡密度越高。溶气系统的空气由空压机提供, 由于溶气水不断地将罐内空气带走, 罐内空气逐渐减少, 水位不断上升; 当水位 上升到一定位置时,自动液位控制系统将控制空压机工作(相反则停止) ,以保 持溶气罐内的空气量。 3.3 气浮运行:在溶气系统工作正常的前提下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a、 调整好污水的 PH值,一般取 7.5~8.5 。 b、 根据污水的水质,选定好所用的混凝剂、絮凝剂。 c、 根据污水的浓度、 SS、水量投加药剂。药剂的投加量一般为 0.03~0.3%。 d、 将加药反应好的污水送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处理量应从小逐渐增大,直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浮渣上升到水面而被除去。 原水的分配管 5 和溶气水的分配管 8 被固定在同一 旋转装置 10 上,其旋转方向与原水进入气浮池底部的水流方向相反,但速度相 等。本装置的关键部分是成功地利用 “零速度” 原理,使进水对原水不产生扰动, 固液分离在一种静态下进行。
表面形成的浮渣层由螺旋撇渣装置 11 收集,然后经过排渣管 12 将其排到池 外。澄清后的水由旋转集水管 13 收集后排到池外,集水管 13 与中央旋转部分 1 4 连在一起,这样原水在气浮池中的停留时间就是中央旋转部分的回转周期。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浅层气浮与传统气浮装置的比较 ① 传统气浮装置中,池深一般
为 2.0 ~2.5 m ,这是因为设备是静 止的,水体是运动的。 水体从反应室 进入接触区时会产生流向的改变和 流速的重新分布, 即把水流转变成均 匀向上的流动,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时 间和高度来完成这一变化, 其高度一般不低于 1.5 m 。而浅层气浮由于 “零速度” 原理的应用, 实现了设备是运动的, 水体是静止的, 消除了由于水体的扰动对悬 浮颗粒与水分离的影响, 降低了对高度的要求; 另外在传统气浮装置中, 难免有 泥砂或絮粒沉于池底,为防止带出池底的泥砂,出水管一般悬高 300 mm,而在 浅层气浮装置中, 由于池底设置了刮泥装置, 因此不需设置悬高段。 通过以上分 析,浅层气浮装置的有效水深一般为 400~500 mm。
连在旋转行走装置上的刮板将池底和池壁上的沉泥刮到泥斗 6 中,定期排 放。
另外一项重要的改进就是固定在旋转行走架 10 上相互之间有一定间距的一 组同心锥形板装置 15,与配水部分一起沿气浮池同步旋转。每相邻两块锥形板 组成一个倾斜的环行气浮区域 16,该区域内水时刻处于层流状态,加速了颗粒 杂质随微气泡的上升速度。
起,围绕池体中心转动。
1.2 本装置提供成套设备总成及控制系统, 通过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 以
使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2)、电气控制
本系统电气控制部分有溶气和气浮池控制两部分组成。 溶气部分有一台工作
泵和一台加气泵两台电机组成, 由于工作泵功率比较大, 常采用降压起动, 减少
起动时对电网的影响;浮选池控制部分有行走电机和撇沫电机两台电机组成。
0.6MPa
生产厂商:
上海空压机
7、主要结构及电气控制
1)、主要结构
1.1 QF 型高效浅层气浮装置集凝聚、气浮、撇渣、沉淀、刮泥为一体,整体呈
圆柱形,结构紧凑, 池子较浅。 装置主体由五大部分组成: 池体、旋转布水机构、
溶气释放机构、框架机构、集水机构等。进水口、出水口与浮渣排出口全部集中
在池体中央区域内, 布水机构、 集水机构、 溶气释放机构都与框架紧密连接在一
2.1 溶气系统部分: 开车准备, 确认接线准确, 把热过载继电器调到准确的设定
值,合上 QF,电压表有电压指示,合上 QM1, QM2,完成准备工作。开车,按下
工作泵工作按钮,工作泵起动开始工作,按下工作停止按钮,工作泵停止工作;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加气泵通过转换开关有手动和自动两种状态, 选择手动时,按下加气泵工作按钮, 加气泵起动开始工作,按下加气泵停止按钮,加气泵停止工作;选择自动时,加 气泵会随溶气水的质量而自动工作, 溶气不中空气少时, 加气泵自动工作, 溶气 水中空气饱和时,加气泵停止工作。溶气系统操作状态:选择加气自动状态,按 下工作泵工作按钮, 溶气系统就可自动工作。 溶气系统停止状态: 按下工作泵停 止按钮, 把转换开关打在加气手动状态, 就完成关溶气系统过程。 当工作泵或加 气泵工作时,相应的工作指示灯亮,当电机过载时,热继电器会动作,停止相应 的电机,等排除故障后,把相应的热继电器复位,再可开溶气系统。 2.2 浮选池控制部分: 开车准备, 确认接线准确, 把热过继电器调到准确的设定 值,合上 QF,电压表有电压指示,合上 QM3, QM4,完成准备工作。开车,按下 行走电机工作按钮, 行走电机起动工作, 行走电机工作指示灯亮, 按下行走电机 停止按钮,行走电机停止工作;按下撇沫电机工作按钮,撇沫电机起动工作,撇 沫电机工作指示灯亮, 按下撇沫电机停止按钮, 撇沫电机停止工作。 当电机过载 时,热继电器会动作, 停止相应的电机, 等排除故障后, 把相应的热继电器复位, 再可重新工作。 8、设备的安装、试运行和调试 1)、设备的安装 1.1 设备安装前,须对土建池体检验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设备总装, 土建要求如下: A. 池沿轨道面平整度要求± 3(mm); B. 池体底平面的平整度要求± 5(mm); C. 池体的圆度要求Φ 5(mm)。 1.2 设备安装按照设备总装图中的要求, 在厂家技术人员指导下, 方可进行, 安
高效浅层气浮装置集凝聚、 气浮、撇渣、沉淀、刮泥为一体, 整体成圆柱形, 结构紧凑,池子较浅。装置主体由五大部分组成:池体、旋转布水机构、溶气释 放机构、框架机构、集水机构等。进水口,出水口与浮渣排出口全部集中在池体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中央区域内,布水机构、集水机构、溶气释放机构与框架紧密连接在一起,围绕
② 传统气浮装置中,水体的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 10~20 min ;而浅层气浮 装置中,停留时间只需 2~ 3 min
③传统气浮装置中, 溶气系统配备的是溶气罐, 若按溶气罐的实际容积来计 算,其水力停留时间为 2~ 4 min ;而浅层气浮装置中,溶气系统采用的是溶气 管,取消了填料, 使溶气管的容积利用率达 100%,其水力停留时间只有 10~ 15 s。
池体转动。
6、技术参数
1)设备型号:
QF-120
2)池径: 3)处理水量:
120m
Φ6500 3/h
4)主机总功率:
3.3KW
5)有效水深 :
500mm
6)溶气水压力:
≥0.4MP;
7)释气量:
45ml/L

8)回流比: 9)水力表面负荷:
30% 6m
; 3/m2.h
10)行走功率:
0.75KW
11)撇渣功率:
至额定值。 e、 加气:一般选择自动加气。即将加气选择开关 SA1置于自动位置。 f 、 主机及溶气系统控制详见电气控制。 3.4 溶气水量的确定:一般溶气水水量控制在污水量的 20~30%。由于各种废水 的 SS含量不同。从理论上讲,溶气水水量也应按污水 SS含量来确定。
本设备采用释放器的流量是由释放器本身的释放能力所决定。 其流量变化随 溶气压力而变化,压力高流量大,压力低流量小(在出水阀全打开的情况下) 。 流量可用溶气水进水阀门来调节。 3.5 气浮池水位的调节: 水位的高低将影响刮沫的效果。 水位低, 浮渣不易刮入 落渣筒; 水位高, 大量的水将进入落渣筒。 其水位调整可用溢流堰上四个螺杆来 调整池内的液位,其液位应控制在 500mm±10mm。 9、设备的操作规程 1)、设备使用前应按试运行方法,试运行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
该设备广泛应用于给排水处理工程。 用途在给水处理工艺程序中, 固液分离 技术及其设备是关键项目之一。 对于比重接近于水的微小悬浮颗粒的去除, 气浮 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一,应用于湖泊水为水源的自来水除藻降浊; 第二,应用于工业污水处理工程, 如烟草、 石油化工、 纺织、 印染、 电镀、制革、 食品工业等领域; 第三,应用于污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如:造纸、浆水中的纤维回收等领域。 5、主要机构
有异常应给予排除。
2.3 接通电源启动水泵, 检查其转向是否正确, 如反转, 将其中机,检查其运行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排除。
2.5 按驱动电机及撇油电机按钮,整机工作正常,无反转及噪音。
3)、设备的试运行
3.1 加水:气浮池中加满清水。 气浮池水位的高低可用溢流堰上的调节装置进行
0.37KW
12)进水管管径 :
DN125
13)出水管管径 :
DN200
配套:
◎ 溶气水泵
型 号: 水 量:
CDL65-30-1
50m
3/h
扬 程:
63

电机功率:
15KW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生产厂商:
杭州南方(丹麦格兰富)
◎ 空压机
型 号: 气 量:
Z-0.05/0.6 0.05m
3/min
气 压:
调节。
3.2 溶气系统试运行: 关闭控制阀及溶气水出水阀。 将加气选择开关旋到自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