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及作物分布和分类

作物及作物分布和分类

作物及作物分布和分类一、作物的概念作物的广义概念是指对人类有应用价值的并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即就是栽培的植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花卉、林木以及药材等等。

作物的狭义概念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就是目前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杂等农作物。

因其栽培面积大,地域广,又称之为大田作物,也可称之为农艺作物或农作物。

二、作物的分布作物的分布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的空间配置情况。

当作物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上会发生改变,哪些最能适应的变异有机体被保留,由此就形成了新的作物类型和品种,产生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变异;可见,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就称之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以由于长期生长在地理纬度不同的地区,就会形成一些对日照反应不同的类型)。

世界目前(2005年全世界耕地面积224.5亿亩)主要分布的粮食作物以小麦(32.6亿亩,单产191.2 kg/mu)、水稻(23.0亿亩,单产264.7 kg/mu)和玉米(21.8亿亩,单产324.6kg/mu)最多(号称世界三大作物),其次是大豆和薯类;经济作物作物中,以棉花和油菜最多,其次是甘蔗和甜菜,烟草和黄麻及其他纤维作物较少。

中国目前分布最多的作物是水稻(4.26亿亩)、玉米(3.67亿亩)、小麦(3.24亿亩)、豆类(1.92亿亩)、薯类(1.28亿亩)、油菜、棉花、花生、甜菜、烟草、甘蔗和麻类等。

三、作物的分类1、按植物学系统进行分类,有科、属、种、亚种。

2、按作物生物学性状和生态特性分类,有喜温作物(Warmth-likeing crop,温度10℃,如稻、玉米、高梁、棉、大豆、烟草、花生、甘蔗等)、耐寒作物(Chilling-endurance crop温度1-3℃,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水生作物、旱生作物;短日照作物(Short-day plant,如稻、玉米、大豆、棉)、长日照作物(Long-day plant,如麦类作物、油菜、蚕豆)、中性作物(Neutrai plant,如荞麦、豌豆)、定日作物(甘蔗);喜光作物、耐阴作物;C4作物、C3作物和CAM作物(菠萝、凤梨科和龙舌兰科作物)等。

3、按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分类,有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和冬种作物;密植作物、中耕作物等。

4、按植物学系统和用途相结合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十大类:(1)粮食作物(或食用作物food crop)A、谷类作物(禾谷类作物 cercel crop),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青稞、谷子、糜子、薏苡和荞麦等;B、豆类作物(legume crop),如大豆、豌豆、蚕豆、绿豆、赤豆、菜豆、小扁豆、鹰嘴豆等。

C、薯芋类作物(tuberous crop),如马铃薯、甘薯、木薯、豆薯、山药、芋、菊芋等。

(2)经济作物(industrial crop):A、纤维作物(fiber crop),如棉花、亚麻、青麻、大麻、剑麻,龙舌兰麻、洋麻、红麻、黄麻、蕉麻等;B、油料作物(oil crop),如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向日葵、蓖麻、红花、油茶、油橄榄以及紫苏等等,苏子、棕榈,此外还有大豆、棉籽和高油玉米等。

C、糖料作物(sugar crpo),如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等等。

D、嗜好作物,如可可、茶叶、咖啡、啤酒花等,草莓、烟草等;E、其它作物,包括桑、漆、芦苇等,香料作物的薄荷、留兰香、薰衣草、芦笋、香茅草、百里香、花椒以及生姜等,染料作物的番红花,编织作物的席草、枸柳等,此外还有啤酒花、橡胶树、代代花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nure crop):如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紫穗槐、三叶草、早熟禾、苏丹草、狼尾草以及水葫芦、水浮莲、绿萍等;田箐、沙打旺、水花生、红萍等。

(4)药用作物:如人参、芦荟、绞股篮、银杏、枸杞,三七、何首乌、百合、天麻,甘草、麻黄,黄芪、沙参、颠茄等等。

5、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为:按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为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短日照作物(水稻、棉花、玉米、大豆)、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按感温反应特性分为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耐寒作物(小麦、油菜、蚕豆);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分为碳3作物(稻、麦、棉、豆类、油菜)和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按感水反应特性分为水生作物(莲、菱、萍)、喜水作物(水稻、茭瓜)、耐涝作物(高粱、麻)、耐旱作物(粟、棉花);按根系形态分为直根系作物(棉花、油菜、大豆、烟草、麻、花生)和须根系作物(稻、麦、玉米);按茎秆形态分为高秆作物(玉米、红麻、甘蔗、向日葵)、矮秆作物(稻、麦、油菜、大豆、棉花)和蔓茎作物(甘薯、苕子)。

6、按播种或收获季节分为:春播作物(棉花、玉米)、夏播作物(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秋播作物(小麦、蚕豆、油菜);夏收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秋收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甘蔗、甘薯、大豆)。

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变化较大;2、人均耕地1.04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承载力临界线的13.4%(1.2亩),且质量退化、数量减少;3、季风气候显著,旱、涝、风、冻、雹、热害和低温灾害频繁,粮食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

二、我国种植业分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理上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大特点,从而引起温度、光照和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农业区划委、中国农科院等单位根据以上自然条件的差异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占有的地位命名,二级区仅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命名。

广东省种植业属于全国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两个一级区;其中粤北属于全国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一级区;而粤中和南部属于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一级区的闽、粤、桂中南部区和海南及雷州半岛区两个二级区。

三、广东省农业气候区划(一)粤北山区农业气候区本区范围是北起广东省北界,南至怀集西北部-连山小三江-连南寨岗-阳山黎阜、青莲-英德波罗-曲江马坝-始兴螠子-翁源和新丰东北部-连平沙兴-和平贝墩-龙川麻布岗一线以北地区;本区大于10℃的低于积温7000℃,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8℃;本区为双季稻连作加喜凉作物一年三熟,双季稻不宜种晚熟种,甘蔗不能露地秋冬植和蓿根。

(二)粤中北山地丘陵气候区本区范围是北起粤北山区农业气候区南界,南起大埔北部穿过梅县-五华至紫金-河源-龙门-佛冈-清源-从化-德庆北部山地至广宁、封开南部以北所有地区;本区大于10℃的积温在6700-7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7-9℃;本区为双季稻可种中熟和中晚熟种,冬种小麦一般不受冬,水稻寒害比较严重。

(三)粤中丘陵山地和粤中南丘陵平原农业气候区本区范围是北起粤中北山地丘陵气候区南界,南起阳江海陵岛-电白大榜、电城、树仔-穿过茂名至高州德根子-化州-廉江良同至广西一线;本区大于10℃的积温高于7500℃,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高于12℃;本区为双季稻连作和冬季喜凉或喜温作物一年熟共存,在品种组合上,早熟中晚熟种和晚稻中熟种搭配,一般可以满足其热量要求;甘蔗一般可以秋冬种。

(四)粤西丘陵台地农业气候区本区范围是北起粤中丘陵山地和粤中南丘陵平原农业气候区南界,南至海口海峡以北所有地区;本区大于10℃的积温高于8000℃以上,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高于11℃;双季稻可种晚熟稻,也可种冬薯、冬大豆,但在云雾山北坡,种植热带作物和冬种喜温作物寒害十分严重,水稻安全生产期明显缩短。

四、全国优势产业带Ø “黄淮海和大兴安岭优质强筋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长江下游优质弱筋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Ø “东北、内蒙古和黄淮海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Ø “黄河流域棉花优势产业带”、“西北内陆棉花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棉花优势产业带”;Ø “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产业带”“、“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产业带”;Ø “桂中南…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滇西南和粤西…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Ø “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产业带”;Ø “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

五、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面临人口刚性增长,人们需求不断提高和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不断恶化,如何解决我国十多亿人口的优质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是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但是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种植业比例的下降,粮价相对下滑,效益下降,农民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的缩小、投入的减少,与此相关的研究经费的减少,接着是农学专业招生比例的降低,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应该说农学逐步发生着移位当属必然,但是这种作物生产需求缩小、作物栽培学科经济地位降低,研究经费不足、研究人才缺乏,技术储备匮乏,使得作物栽培学面临深重危机。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第一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与进程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

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

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生长和发育是同时进行的,互为基础。

例如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谓之生长,而叶脉、气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谓之发育。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一) S型生长过程:作物的器官、个体和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伴随着时间的延长呈“S”型的曲线变化。

它一般分为4个时期:1、缓慢增长期;2、快速增长期;3、减慢增长期;4、缓慢下降期。

同时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也符合“S”型的曲线变化。

在生长前期为缓慢增长期,可用指数方程y=aebx (b>0;其中y为时间x天时的养分积累量,a为时间是0时的起始养分量,b为指数方程的常数)表示;在生长中期为快速增长期,可用直线方程y=a+bx表示;生长后期为减速积累期,可用y=a+bx+cx2 表示,此时养分的积累量已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作物的成熟以及茎叶枯黄和脱落,养分的积累量出现负增长,这时可用指数方程y=ae-bx来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