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与默读架起通向感悟的桥梁
青山小学甘笛
【摘要】朗读与默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种“读”的形式,它们既是通向“感悟”的道路,又与“感悟”一体两面——朗读是“悟”的表象,默读是“悟”的内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通过默读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本文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读”为出发点,试探如何将两种“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品悟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默读策略准备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阅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甚至连阅读的兴趣都提不起来。
默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因此,让朗读和默读这两种看似平行的“读”紧密结合,共同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品悟文本能力的目的,是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现状:难在哪里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一开始朗读便习惯性地拖长音,使得自己的朗读在这拖沓的长音中变得零散破碎,于是就有了“听者索然无味,读者昏昏欲睡”的现象。
久而久之,朗读成了学生的负累,让学生对其厌烦不已。
改变这种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然而学生长期如此朗读,早已丢失了“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不少学生在提起“有感情朗读”时显得一脸茫然,进而对自己的朗读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变得不敢开口朗读。
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很多的,一堂课能分配给朗读的时间是非常紧促的。
我们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是可以的,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存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篇幅比较长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水平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有能力读好文章的学生不知怎样读好,能力较弱的学生不敢尝试着去读好文章。
最后,在这种迷茫不安的情绪下,学生们仍是只能维持平时的拖长音读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选择默读文本。
然而,默读实际上比朗读在专注力上的要求更高。
因此,在默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常常能发现读着读着就走神的学生。
二、策略:做好准备、恰当引导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阅读上的难关在前,学生学得艰难,教师教得困难。
既如此,身为领路人的教师就更需要先做好课前的准备,才能成为手握神杖的摩西分开红海,带领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如果课前准备是摩西的神杖,那么恰当的引导方式就是摩西的咒语,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解决阅读上的难关,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做好准备
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个性令识者无不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用表象的朗读来促进内化的默读,再由之反映到朗读上来,做到“有感情朗读”,教师首先就要做到未进课堂,先握中心。
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前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唯有如此,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充满了对祖国山河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赞叹、喜爱的心情去读,应间或运用感叹、轻柔、雄浑等语调,读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而《记金华的双龙洞》则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雄、奇、大、美的特点,朗读时语调应自然亲切。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自己先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恰当引导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徐世英老师在《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
能够让人感受文章真意的朗读才是成功的朗读,然而在目前的常规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丧失了本应流露其中的感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引导来促使学生内视自己,以内化的读来引出表象的读中失去的感情。
在引导的过程中,本人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代答、以读代想”三部曲的策略。
1、以读代讲,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
以前,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从表面上看,学生听的很认真,也在参与学习;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被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得到发挥。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
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课文《生命生命》教学时,我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自求自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先出示三个问题:(1)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2)为什么运用这样的修辞?(3)从课文描述的三个事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
初时,有的学生只找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停下了笔,但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表扬部分坚持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学生后,他们也拿起了笔继续默读。
在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论来进行有感情朗读,不少学生明显展现出了与之前未深入阅读时的朗读不同的风貌来,使得听者从中得到了听的享受,也让读者从中获得了读的乐趣。
2、以读代答,读书如感同身受
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来回答。
这类句子有的受到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的限制,使其无法明确地表达出句子的内涵;而有的句子则显得稀松平常,却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生命生命》中的“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句,若是让学生说体会,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会回答“飞蛾在‘我’手中挣扎,让我很吃惊、很感动”;表达
能力强的学生会回答“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这让‘我’于心不忍,不由得放了它”。
虽然表达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若仅止于此,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被白白浪费。
于是,我在提示学生进行默读感悟后,直接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现出来。
而实际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要做到将这类俗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读好,就得让学生“寻言以明象”,即通过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帮助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
要实现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才能实现。
教师引导学生由默读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完成了“以读代想”的过程了。
三、结论:朗读与默读相得益彰
默读与朗读两者都是感悟文本缺一不可的方式,对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把握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默读、深入思考、大胆朗读来感悟文本内涵。
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将非常有帮助。
2011版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说明培养学生的朗读及默读能力的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方向之一。
因此,将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架起一座通往“感悟文本”这个最终目标的桥梁。
[参考文献]
[5]《2012全国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绿城之春资料》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