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仅限参考类型:论文字数:5000【目录】•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精美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从产生到逐步发展成熟,它高度的建筑文明、先进的技术工艺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感染和影响了周边诸国。
特别是与我国有一衣带水之缘的日本,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从最初的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照搬、套用到后来的借鉴、吸收,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强烈影响。
本文先以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从建筑的文化、结构形制、技术等诸方面为横线进行阐述和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侧重于对日本的影响,特别是在宫殿和寺庙建筑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对意义深远,具有典型影响的古建筑遗迹和技术制度加以分析,通过上述研究脉络的交织,复原、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研究,从而体现各个时期的日本接受、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程度,反映出在古代处于文化弱势的日本在对待中国古建文化强势涌入状态下的吸收、融合和本国特色的形成。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非对称性枯山水禅宗绪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建筑也是这样。
可以说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坚持着本民族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日本建筑文化。
日本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在很多方面合而不同,通过对中日传统建筑在形象、布局、空间意境等方面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具有:建筑形象简洁、建筑布局讲究不对称、强调抽象性的园林以及在空间上的精神性等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与中国文化的礼与乐及回归儒道的禅宗的实用主义思想不同的讲究物哀与真实及突显禅的本质的日本本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
造成日本建筑文化这种与中国建筑和而不同的原因必然要从两国的文化上谈起。
在中国,儒文化作为国学深入中国人心。
它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
其中等级、秩序是最根本的表现。
建筑作为各种礼仪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表现出了这种等级与秩序。
所以中国的建筑布局常常呈现出严格的对称;反映等级的建筑各守其位、层次分明。
不同等级的建筑通过色彩、用材等区分等级。
而园林中则表现出了老庄的“乐”的思想,讲究闲逸、无为的生活观念。
不论在民居中还是皇家建筑中,居住建筑和园林建筑都分隔开来,居住建筑按照礼仪制度呈现出对称格局,而园林建筑则布局自由。
可以说中国建筑中礼与乐是“分封而治”的。
虽然佛教在中国引进较早传播也很广泛,但一直以来被中国人接受的多是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发展中形成的一支独特的派别。
由于它受中国“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的影响,汲取了中国传统儒、道、法等内容,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回归儒道”,从而被民众特别是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吸收了禅宗影响的宋明理学的兴起,进一步确立了儒道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主流地位。
可以说禅最终回归儒道,是导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可以一直按照儒家礼仪制度发展的原因。
同样日本建筑也与日本的文化息息相关。
日本的本土宗教原始神道教是在日本岛国风土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它以现实本位和自然本位为根本思想,并由这种思想孕育出了本土原初的色彩观和自然观,是日本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
大陆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禅宗所讲究的: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的思想,与原始神道“现实本位”和“自然本位”的根本观念有相似之处。
因此它与原始神道的思想可以相融合嫁接,最终成为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建筑和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受禅宗影响表现出的对空寂、虚无、玄奥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弥漫在其中的“虚空”、“寂灭”的禅宗理想境界。
从日本人的审美观的形成上讲,禅对“空”、“寂”、“灭”的追求和原始神道朴素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导致了日本传统审美的两个基本观念即以禅的精神去否定世俗之美;以“本来无一物”的纯真和透明,去发现自然中真正的美,从自然中参悟人生。
在日本人看来自然是精神的载体,他们相信体味自然也就能参悟人生。
他们通过追求存在于自然中的真美来达到追求禅的理想境界,因而否定了世俗的物质美。
日本东京大学的柳田圣山教授曾这样描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禅认为,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更能表达精神。
禅努力寻求的是精神实体,它否定一切形式,为的是达到空寂和孤独的心境。
从这种思想出发,日本逐渐形成了以稚拙、简素为美,以古朴、自然为美,以灰色为美,以含蓄为美等一系列内敛性的审美标准。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建筑虽然在技术形式等方面可以说同出一脉,但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两国人民不同的审美趋向,最终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日本建筑虽然吸取了中国建筑的许多内容,但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照搬照抄,而是按照自己特有的文化、审美观念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
从日本建筑表现出的平淡、单纯和空灵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它所传递出的日本特有的禅宗思想和自然本位的观念。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日本现代建筑作品中表现出平静、内敛、精致、关注自然、强调气氛、神韵的共同特征中日传统建筑文化之比较1 、简洁、质朴的形象中日传统建筑在形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斗拱、出挑的屋檐等。
这是由于日本建筑在构造技术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技术,采用了斗拱、梁、柱的传力系统。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
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
而日本传统建筑在借鉴了中国建筑的榫卯构造技术后,建筑形象更趋向了简化。
日本建筑构件就是结构构件,且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加油饰,材料本身就是装饰的一部分。
这种崇尚简洁、朴、自然的建筑风格在日本的各种建筑形式中都有反映。
日本的皇宫建筑也不似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如。
它是竹编的、不高的建筑,与之相连的是一道竹篱笆。
而园内建筑都矮小精巧,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形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摒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
它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发扬了日本传统建筑朴素的特质。
2 、建筑布局讲究不对称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上都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在早期也表现出这种轴线对称的秩序,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
但这种布局经过日本文化的消化吸收后,严格的对称结构逐渐消失,到公元1 3 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取了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恢复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朴素的艺术精神。
使建筑与起伏的地形有机结合,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更像是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颐和园,但又与它们不同。
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
这种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多丘陵的地形,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本土的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3 、抽象性的日本庭院日本庭院是日本建筑空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日本庭院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庭院以自然风景为主体,辅以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庭院风格即枯山水。
枯山水并不像中国庭院讲究实景,强调具象性,原原本本地再现自然;而是强调虚景,重视观念性,将自然景象抽象化,以石子、白砂为主体创造象征性的自然物象。
可以说枯山水即是日本园林的代表。
《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砂造成枯山水。
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企图让人生成一股野景的情趣。
”这也就是说枯山水是以石头、白砂、苔藓作为素材,用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等特性,以白砂的不同波纹形状,通过人的联想,赋予景物以意义。
它是较多的诉诸于思想、冥想的美,它的美更多地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而出,因而具有禅的简朴、孤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也是一种联想的艺术。
而中国园林讲求真山真水,将自然的名山大川浓缩于庭院之中,以表现主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
中国庭院艺术的准则是“无池无水不成园”,即便在唐宋园林小型化的时期,也至少仍以一池水作为园林的代表。
中国园林的意境通过人在园林空间中的感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人的经历来表达寄情移情的思想境界。
而枯山水更多地是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了一个视觉场景。
人只能通过视线,进而转化为联想来感受它,抛开它的精神意义来说,是一种纯观赏性的园林。
位于三重县的伊势神社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神社建筑。
神道是日本的传统宗教,同其他古老民族相似,古代日本人相信自然万物皆有神性,人必须将场供奉神灵才能获得神的善待。
在诸神之中,天照大御神即太阳女神是众神之主,而日本天皇正式天照大御神的直系后裔。
在伊势得这片森林中,据说保存着天照大御神用过的神镜,神社就为此建造,并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之一。
按照伊势神社修建的制度,神社每隔20年就在相邻的一块基地上按原样彻底重建一次,1993年进行了第61次重建,人很好地保留着日本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
它的殿堂下部采用的还是栽柱入地的古代干栏式构造,屋顶构造任然保留原始的棚屋传统,正脊和千木都向外出挑,屋面用干草覆盖,地上则全部平铺松散的卵石,整个气氛非常庄重古朴。
日本是一个资源并不富足的岛国,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匠师高度注意观察每一种天然材料,将他们的一切可利用的潜力都充分挖掘出来,并在建筑中加以巧妙地安排和使用,从而产生出无与伦比的美感。
在这座神社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美的震撼力正是来源于那些不加涂饰从而疤节尽露的柱、梁、檀、橼,来自于那种令他人无法想象的用最高贵的黄金与最低贱的茅草构成的组合。
陈志华在《外国建筑史》一书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民间建筑都重视利用自然材料的美,但比之日本建筑都有所不及”,“日本匠师对自然材料潜在的美的认识能力,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
”此言极是。
日本建筑文化根源探究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
造成日本建筑文化这种与中国建筑合而不同的原因必然要从两国的文化上谈起。
在中国,儒文化作为国学深入中国人心。
它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其中等级、秩序是最根本的表现。
建筑作为各种礼仪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表现出了这种等级与秩序。
所以中国的建筑布局常呈现出严格的对称,反应等级的建筑各守其位、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