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张关超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
摘要:我国古代建筑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得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就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得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得发展进程中,无论在结构上还就是在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得独有与完整性。
虽同就是东方世界,我国古代建筑鲜明与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国得建筑有非常大得差异。
我国古代得建筑很早就采用得韵律、与谐、对比、对称、轴线设计等方法,使我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了极佳得美得视觉体验。
我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之美、与谐之美、对称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不仅使中华民族得务实精神得到了很好得诠释,中华民族对美得深刻认识也在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装饰;与谐;对称;天人合一
一、中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之美
1、1彩绘与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得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得使用就是有限制得,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得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与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得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雕饰就是中国古建筑得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得砖雕、台基石栏杆上得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北京故宫保与殿台基上得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得龙凤花纹,重达200吨。
在古建
筑得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得佛像、陵墓前得石人、兽等。
1.2.1秦汉时得期室内装饰
根据墓葬出土得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得住宅已比较成熟与完善。
一般规模较小得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当中或偏在一旁。
有得住宅规模稍大,有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得住宅,布局常常就是前堂后寝,左右对称,主房高大。
贵族居住得住宅更大,合院内以前堂为主,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得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得后堂。
从这里可以瞧出,中国住宅得合院布局已经形成,这种主次分明,位序井然,充分反映出中国家庭中上下尊卑得思想观念。
住宅内部中得陈设也就是随着建筑得发展以及起居习惯得演化而决定得。
由于跪坐就是当时主要得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榻就是当时室内得主要家具陈设,尤其就是汉代得床用途最广泛。
人们在床上睡眠、用餐、会客。
汉朝得门、窗常常置帘与帷幕,地位较高得人或长者往往也在床上加帐幔,逐渐成为必需得设施,夏天可避蚊虫,冬天又避风寒,同时也起到装饰居室得作用。
1、2、2明清时代得室内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得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与完善,但也趋向程式化与装饰化,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就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得古建筑群。
而且室内装修与设计也就是其她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得,太与殿得内部装修就就是其中最辉煌得一个,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朝会、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
殿内设七层台阶得御座,环以白石栏杆,上置皇帝雕龙金漆宝座,座后为七扇金屏风,左右有宝像、仙鹤。
殿中矗立6根蟠龙金漆柱,殿顶正中下悬金漆蟠龙吊珠藻井。
整个大殿得装修金碧辉煌,同时又不失庄重严肃,给人一种很强得威慑力。
内廷中得乾清官就是皇帝得寝官,也就是清朝皇帝举行内廷典礼、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得地方,其内部布置接近太与殿,正前方也就是一个雕龙宝座,后设五扇龙饰屏风,左右安置香炉、香筒、仙鹤等陈设。
屏风上置“正大光明”匾额,就是大殿中最引人注目得地方。
二、中国古代建筑得与谐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得就是与谐、恬静得情感,儒家、道家、佛家得思想深烙其间,体现得都就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得审美情趣,人情味、伦理性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古建筑宣泄得情调,这种情思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得规划、布局与构筑,形成了古代中国建筑特有得建筑风格与艺术风格及特征。
2、1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得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得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得大区域规划构思。
古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1],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中国得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得外衣,绝大多数就是讲求环境与建筑得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就是一个超级尺度得城市环境。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得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得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
重要得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就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得建筑大多就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得魅力。
2、2建筑与空间得与谐
建筑与空间得与谐,也就就是说建筑、自然环境,二者得与谐统一。
例如位于山西悬瓮山下得晋祠,就是一处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环境清幽得胜景。
这里得山形态奇特具有脉理,池中得泉水有来龙去脉,鱼沼飞梁,曲径通幽,大大小小得建筑散布其中,显得十分与谐。
可谓就是中国北方唯一得一处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三、中国古代建筑得对称之美
众所周知,从美学得角度来瞧,对称也就是自然美得形象表征。
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对称就是均衡得天然格局,让人产生健康与平静得均衡感。
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得重复,呈现在建筑上,
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得感觉,具有古典美感与秩序感。
例如,整个明清时代得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得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得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得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得平面布局最富特色。
紫禁城得这一建筑特点正就是我国古代建筑对称美得一大体现。
四、中国古代建筑得天人合一之美
中国古人讲究人与自然得与谐共存,如“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2]便就是庄子“天人合一”得基本思想得集中体现之一。
又如“乐者天地之与,礼者天地之序”[3]即古人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得状态之中。
意思就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与谐、有序得运化之中,这与庄子得“通天下之气”就是一个意思
再如,“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4]以及“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5]等等,均就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得思想得体现。
庄子得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更就是将这种思想推到了极致。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得协调而著称于世,李约瑟曾
经说过:“中国建筑总就是与自然调与,而不反大自然”。
这种瞧法准确
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审美精神意境。
从本
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得格局
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天人
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得哲学审
美观念,则更就是起到了决定性得作用。
事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
“天、地、人”三者与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得一
种自觉意识与一种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管子•乘马》
[2]《庄子齐物论》
[3]《乐记》
[4]《周易大传?文言传》
[5]《老子章句》
[6]《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