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膜防水屋面工程施工工艺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防水等级为Ⅰ~Ⅳ级屋面防水。
2、施工准备
2.2 材料要求
2.2.1所采用的防水涂料、胎体增强材料、密封材料等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材料进场后,应按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进场复检,并提出试验报告。
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涂膜防水屋面工程中使用。
适用于涂膜防水层的防水涂料分成两类: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
2.2.2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的质量指标:常用的品种有(水乳型、溶剂型)氯丁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SBS(APP)改性沥青防水涂料、聚氨酯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再生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等。
其质量应符合下表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质量要求
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质量要求
注:Ⅰ类为聚酯无纺布;Ⅱ类为化纤无纺布;Ⅲ类为玻璃纤维网格布。
2.3、施工机具
2.4.3 基层表面应干净、干燥(水乳型防水涂料对基层含水率无严格要求)。
含水率测定方法如下:可用高频水分测定仪测定,或采用1.5~2.Omm 厚的1.Om×1.Om 橡胶板覆盖基层表面,3~4h 后观察其基层与橡胶板接触面,若无水印,即表明基层含水率符合施工要求。
2.4.4 施工前,应将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及预埋件安装完毕。
2.4.5 屋面结构板裂缝、渗水等质量缺陷已处理完毕。
2.4.6
3、工艺流程
进场材料抽样复检→基层处理→涂刷底胶→特殊部位加强处理→第一遍涂布→第二遍涂布→第三遍涂布→收头密封处理→检查清理验收
4、操作工艺
4.1基层处理
涂刷防水层施工前,先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砂浆硬块等清扫干净,经检查基层无不平、空裂,起砂等缺陷,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2?涂刷底胶(相当于冷底子油):
4.2.1?底胶(基层处理剂)配制:按说明书的比例(重量比)配合搅拌均匀,配好的料在
4.4.1待底胶固化干燥后,应先全面仔细检查其涂层上有无气孔、气泡等。
4.4.2涂布防水涂料应先涂立面、节点,后涂平面。
按试验确定的要求进行涂布涂料。
4.4.4附加涂膜层:穿过墙、顶、地的管根部,地漏、排水口、阴阳角,变形缝等薄弱部位,应在涂膜层大面积施工前,先做好上述部位的增强涂层(附加层)。
附加涂层做法:是在涂膜附加层中铺贴胎体增加材料(聚酯无纺布或化纤无纺布),涂膜操作时用板刷刮涂料驱除气泡,将胎体增加材料紧密地粘贴在基层上,阴阳角部位一般为条形,管根为块形,三面角,应裁成块形布铺设,可多次涂刷涂膜。
4.4.5涂刷第一道涂膜:在前一道涂膜加固层的材料固化并干燥后,应先检查其附加层部位有无残留的气孔或气泡,如没有,即可涂刷第一层涂膜;如有气孔或气泡,则应用橡胶刮板将混合料用力压入气孔,局部再刷涂膜,然后进行第一层涂膜施工。
,亦不
5
5.1.1防水涂料和胎体增强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检验报告
5.1.2涂膜防水层不得有渗漏和积水现象。
检验方法:雨后观察和淋水、蓄水试验
5.1.3涂膜防水层在檐口、檐沟、天沟、水落口、泛水、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1.4涂膜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80%。
检验方法:针测法和取样量测
皱折、
6、成品保护
6.1已涂刷好的涂膜防水层,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在未做好保护层以前,不允许穿带钉鞋在涂膜防水层上走动,以免破坏防水层。
6.2突出屋面层的管道,水落口,天沟,檐沟处的周边防水层不得碰损。
6.3水落口,天沟,檐沟等处应保持畅通,施工中要防止杂物掉入,试水后应进行认真清理。
6.4 涂膜防水层施工过程中,未固化前不得上人走动,以免破坏防水层,造成渗漏的隐患。
6.5涂膜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有关门口、墙面等部位,防止污染成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