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八)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不动产、机器 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九)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
个人取得的所得,难以界定应纳税所得项目的,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 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二) 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劳务取得的所得,包括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 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 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 得。
(三)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等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 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 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 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我国境内 的所得纳税。
企业所得税
所得:
1.销售货物所得 2.提供劳务所得 3.转让财产所得 4.股息、红利 5.利息所得 6.租金所得 7.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8.接受捐赠所得 9.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
征税范围:
1.工资、薪金所得 2.劳务报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经营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
得 7.财产租赁所得 8.财条例》第六条
(一)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 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2.个人依法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个人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
4.个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
(六)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等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不动产、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 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 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 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 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 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备案: (一) 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 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 案。
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
• 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
概念: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纯所 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纳税主体: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居民企业 1.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 2.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 的企业。 居民企业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 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额计算
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应税所得,是 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 的余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收入-不征税收入-成本 -税收优惠)×税率
企业所得税
不征税收入 企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 金。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 税率(3%)
不动产以及进口
货物的单位和个
人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 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一)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二) 避孕药品和用具; (三) 古旧图书; (四) 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五)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六) 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七) 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 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个人所得税
概念:个人所得税是指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且由获取所得 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
纳税主体: 1.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 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 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2.非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 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 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 人所得税。
3.税率:应征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是衡量税负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税 法的核心要素。 (1)定额税率: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 (2)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照同一比例计算应 纳税额的税率。 (3)累进税率:指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由低到高逐级累进,所适用的税率也随 之逐级提高的税率。
调低税率 递延纳税
拉弗曲线
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 (1941年8月14日- ),美国经济学家
税法的概念、特征
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1.税法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在执行过程中又具 有相对灵活性的法律形式。
2.在确定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征纳双 方的权利义务具有一种不对等性。
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 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 所得额;所得为有价证券的,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为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的,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一) 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 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 方面的奖金; (二) 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 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 保险赔款; (六) 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七)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 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 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 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前款第十项免税规定,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费用:一年6万(起征点5千/月) 专项扣除: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 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 住房租金、赡养老人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历史 • 2007年以前: 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只适用于外商投资 企业和外国企业。 2.《企业所得税法》:专门适用于内资企业。 税率:外资企业24%、15%两档税率、内资企业33%,
宏观调控法
【课税要素】
1.纳税主体:
(1)纳税主体:是履行纳税义务宏并观享有调相控应权法利的单位和个人,是纳税义务的
承担者,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征税主体:指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的税务机关、地方财政局和海关。
2.征税客体:又称征税对象,即征纳税主体所指向的对象,说明对什么征税的 问题。
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英国1697年开 征窗户税
税收的概念、特征
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依 法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 为实施的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课征行为 或手段。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增税
开征新税 扩大征收范围
提高税率 减少优惠
A
B
税收调控手段
减税
税种停征 提高起征点或免征额
企业所得税
免税收入 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 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 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 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企业所得税
准予扣除的项目金额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 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第四项所称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
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提留的福利费或 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称救济金,是指各级人 民政府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幅度和期限,
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对比
税种
税率
纳税主体
征收方式
营业税
一般是5%
在中国境内提供 应税劳务、转让 无形资产或销售 不动产的单位和
个人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增值税 基本水
在中华人民共和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当
(13%) 国境内销售货物
期进项税额
低税率
或者加工、修理
(9%、6%) 修配劳务,销售
零税率 服务、无形资产、
税收法定原则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 房产税——房产税暂行条例; 契税——契税暂行条例、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车船税——车船税法; 印花税——印花税暂行条例; 资源税——资源税法; 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