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

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

专家医论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宋兴(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老年病治疗要点是祛邪不可峻攻,扶正不可蛮补,以护养脾肾,确保先后天功能相对稳定为首务。

外感当究正气之虚实,治外不忘安内;内伤当究五脏之生克,治此不忘调彼。

气血俱亏者,益气尤急于补血;阴阳两虚者,扶阳尤重于救阴;虚实难判者,治虚当先于治实。

关键词:老年病;治疗;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42;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68(2011)01-0007-06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编号:06-07JP37)作者简介:宋兴,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

人至老年阶段,阴阳两亏,气血俱虚,脏腑功能低下,废浊堆积,生命信息递减,机体防卫能力和对治疗的应答能力都相对低下,且日甚一日。

这样的机体,表现在发病学上的特点是:最易遭受邪气侵袭,且邪气易于深入,形成胶固难解,变证百出,甚至呈摧枯拉朽之势。

对治疗的反应特点是:既不堪峻猛之剂的强烈攻击,力度过大则不堪;又对药物作用很不敏感,力度过小则无效,治疗难度增大。

临床所见,要么一剂难知,二剂不应,连投数剂也未必能收良效;要么补之则滞,攻之则危,稍有不慎,变生不测。

但凡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人,都会得出:宁治十小儿,不治一成人;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老人的深切感悟来。

老年病症的治疗,难矣!要解决好这个难题,最关紧要的是如何站在对老年生理病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绝不是一方一药的简单经验记取。

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疾病状态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出于自我保护以求发展壮大的生物本能需要,从被创造的那一刻起,大自然就赋予了自我保护的要求和抗病祛邪的神奇潜在能力。

疾病状态下的机体,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这种能力的丧失,只是被压抑,被障碍,被削弱而已。

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就是排除障碍因素,帮助机体恢复自身抗病和自我修复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更新,功能重建目的。

从保护人在进化遗传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生物学特性这个角度看,中医药的治疗,无疑具有最积极的意义。

所以,严格地讲,无论治疗什么病症,也无论是针对哪个年龄层次的患者,都应该从这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去设计治疗方案。

对于原本就反应低下,应答能力甚差的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就更应如此了。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设计治疗方案时,切切不可把自己的学术眼光凝固在病因一个环节上,而要抬高视角,扩大视野,充分解放思想,把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入微分析。

在今日之医学环境中,参考现代医学理化检测结果,以便对某些特殊疾病或恶性疾病早期发现,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不可被其左右!如果把眼光仅仅聚集在某个现代检测发现的病因病理环节上,虽然把这一点看得很精细、很准确、很生动,但却有可能因其具体而使自己的学术眼光变得近视,忽视整体状态的巨大影响;因其精细而使自己的学术思维变得狭隘,忽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复杂影响;因其生动而使自己的学术灵魂变得僵化,忽视超越形式之隐潜因素的微妙变化和影响。

总之,这种只见具体病因,忽视患病主体和时空条件的认识,虽然形式上很唯物,但在本质上反映出的却是典型的机械认识观,是学术的严重偏盲,这也正是现代医学与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34卷学的最大差异所在。

在中医学的认识观念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发展,患病主体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时空环境都具有复杂微妙的影响。

只有随时动态把握这些要素,才有可能因时、因地、因人、因证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来。

1祛邪不峻攻,扶正不蛮补,着力稳定先后天老年患者阴阳俱虚,气血两亏,脏腑功能低下,既对药物作用的承受能力较低,又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性不敏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治疗老年病症时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祛邪不可峻攻,二是扶正不可蛮补,三是着力稳定先后天。

1.1祛邪不可峻攻祛邪是治疗邪实性病症的基本原则。

治邪实之证,原本以祛邪为急务,速战速决为好,药力不避峻猛,邪去则正自安。

然而,对于生命脆弱,已似风前烛,瓦上霜的老年患者,却未必是妙图良策。

因为无论是行气还是活血,祛风还是除湿,清热还是攻下,但凡祛邪之治,大多“杀敌三千,自损八百”,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峻猛之剂,就更有突出的耗气耗血,伤阴伤阳弊端了。

这样的治疗,施之于中青年实证患者,可收邪去正安的良好效果,无疑是最佳选择。

而对生理发展趋势日渐衰减的老年患者,后果就大不一样了,稍过即伤,过甚即危,最易造成猝不及防的灾难性剧变!尤其是年逾古稀的高龄老人,就更是如此了!高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没有任何病痛,脆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因一丝不慎而突然终结,所以自古民间就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之戒,所虑者就是这种突发性变故。

高龄老人在饮食起居各个方面,都得处处小心谨慎,疾病状态下生命的脆弱程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治疗当然应该慎之又慎!治老年疾病,祛邪切忌峻攻,从立法、处方、到选用药物,都以势缓力薄,潜消渐磨为好。

这种和风细雨似的治疗手法,纵有损伤,也所伤甚微,不致动摇根本,纠偏不难。

若贸然投以峻剂,则可能在邪气受到有力打击的同时,正气也遭受重创,造成邪正同归于尽,甚至邪未祛而正先亡的悲剧结果。

虽用心良苦,却事与愿违。

1.2祛邪当与扶正相结合治疗老年邪实性病症,避免峻攻,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治疗方法虽相对较为稳妥安全,但同时又存在老年正气不足,机体应答能力低下,用药过于平淡轻微,则效果甚微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老年患者邪实之证的形成,无论表证里证,都与正气不足的体质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多因虚而起。

凡因虚而起的病症,机体正气的上升或下降,对疾病内在矛盾的发展转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从而决定了病势进退的演变趋势。

正气渐充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与治疗效果成正相关关系。

得一分药力,便有一分疗效,邪气渐退,危证转安,重证转轻,轻证可不药而自解。

正气渐衰者,病情变化与治疗效果成不应答状态。

得二分药力,也未必有一分疗效,邪气可以在无抵抗状态下乘虚深入,轻证治而无功,重证迅速转危,危证则难以挽回。

总之,没有正气的积极内应,机体反应水平低下,单一的祛邪之治,是难以见到功效的。

所以在对老年患者施行祛邪之治时,无论是发表还是攻里,化饮还是涤痰,行气还是活血,只要实证特点不是十分突出,一般不宜单一运用祛邪的治疗方法。

而应祛邪扶正,双管齐下,视正气虚衰程度,适当配合补益正气之治,才能有效调动机体自建自新的防卫修复能力,积极参与到药物治疗过程中来,共建事半功倍之奇功。

即使实证特点突出,确需单一祛邪,甚至需要峻攻以缓标症之急者,也应守定“中病即止”的原则,以防过量生变!因为对于老年机体而言,要想提高体质水平难,而要动摇体质基础却十分容易,针对这种成之难、败之易的体质特点,矛盾稍有缓解即应虚实兼顾。

只有把祛邪或峻攻方药的运用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才能避免高强度治疗可能造成的正气因遭受重创而变生不测。

只有虚实兼顾,才能提高机体对治疗的应答敏感度,为祛邪甚至峻攻方药的续用创造稳定的内环境条件,也才能真正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质量,共收四两拨千斤之奇效。

1.3扶正不可蛮补扶正是治疗虚性病症的基本原则。

治疗虚损病症,原本以扶正为急务,从理论上讲,大滋大补为好,施一分补益,得一分长养,药力不避厚重。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正虚多是先天禀赋薄弱、或营养不良、或大病久病、或年老生命水平递减所致。

正虚到一定程度时,脏腑功能也明显减退,这在老年患者表现更为突出。

这样的患者,纵是性味纯和,清清淡淡的一日三餐,也受纳吸收有限,更何况性味偏胜的药石。

无论何种治疗方药,施之患病机体时,第一应该考虑的是:机体能否吸收利用?能吸收利用,则米饮一盏胜甘露,脏腑生机立·8·第1期宋兴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苏;不能吸收利用,则浓煎参汤如浊水,反增脏腑负担,造成气机障碍。

所以,对于老年虚损病症患者来说,无论是滋阴还是养血,益气还是温阳,大剂量单一运用某类药物的蛮补都不是最佳选择。

只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中求血,血中求气,精中求液,液中求精,充分考虑各种机能的协调平衡,各种物质的互相转化,才能互生互济,才是产生最佳效应的科学治疗方案。

方案的具体实施,还应从低剂量开始,只有像润物的春雨那样,细缓无声地慢慢渗透,坚持长程治疗,才能循序渐进,创造出让枯朽生命重新焕发活力的奇迹来。

追求急功近利的蛮补,结果大多和治实证之用峻攻一样,适得其反。

1.4稳定先后天对于老年患者,无论实证虚证,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确保脾肾两大系统的功能正常。

中医谈脾,大多数情况下,胃肠俱在其中。

谈肾,则大多数情况下阴阳俱在其中。

脾为后天之本,是饮食水谷的摄纳运化之所,也是疾病过程中药饵吸收布运的第一关,这一系统功能正常稳定与否,不仅决定了患者营养供给状态,也决定了治疗能不能持续进行。

因为任何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让病人能吃能消化,只有水谷不废,才能营卫不竭,机体自身抗病修复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老年患者气液精血俱衰,更是只有在基本营养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

所谓“得谷者昌,绝谷者亡”,正是源自生活实践的真知灼见。

也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后续治疗才能得以实施。

安定后天的要点在于:高度重视老年患者脾虚胃弱,痰湿易生;升降无力,清浊易乱的基本特点,不滥用苦寒,不盲用攻伐,不乱用滋填。

而以刚柔互济,升降并调,温燥适中,凉润有度之治为佳。

若滥用苦寒,中气受困,轻则纳运失调,功能障碍;重则出入俱废,生机立危。

盲用攻破,中气不支,轻则气机受损,运转无力;重则升降失调,变症百出。

乱用滋填,中气阻塞,轻则郁滞不行,转增废浊;重则清浊淆乱,阴阳格拒。

老年患者,尤其承受不了这样的巨大变故。

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原动力所在,对全身各个系统的气化水平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则是生命水平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肾气未败,重证犹安,肾气衰败,轻证亦危。

所以,古人称为元气之根蒂,阴阳之窟宅。

对于元气大衰,而且与日俱减的老年患者而言,安定肾气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了。

肾气安定,则阴阳根本稳定,生生之气不绝;五脏六腑安和,气血升降有序,清浊出入无碍。

一个生命水平稳定,内环境良好的机体,自然会对提高治疗敏感度,产生积极影响。

安定先天的要点在于:高度重视老年患者肾精枯竭,阴阳根本不固,命火衰微,气化不力的基本特点,不滥用渗利,不盲用阴寒,不乱用刚燥。

而以阴阳并调,水火互济,尤重气化为宜。

老人肾气虚衰,日甚一日,守护最难。

渗利之剂,最易因其有助肾主水功能的修复且性极平淡而滥用,滥用则气随液耗,阴阳两伤,浊阴未去,虚损又至。

阴柔寒凉之剂,最易因其有助肾精封藏而盲用,殊不知肾为水火之窟宅,盲用阴寒,则火衰而水凝,真阴难复,虚寒渐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