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

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

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

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

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

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

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

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

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

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

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
自由贸易等等,显然这些前提假设与现实经济有严重背离。

这是传统比较优势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自70年代末以来,比较优势的内生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2)贝克尔、杨小凯等运用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产生内生比较优势;(3)卢卡斯、克鲁格曼等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并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转移。

这包括技术知识的国际国内外溢、“干中学”、学习曲线以及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对于内生比较优势的研究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前沿。

总之,比较优势概念反映了经济学的逻辑,它论证的核心问题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这一概念的最大优点是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地发生作用。

但是,这也导致了它的最大缺点,这一概念忽视了“看得见的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作用。

事实上,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

如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有相当多的贸易是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但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仍然没有把这一现象纳入其分析框架。

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正好弥补了比较优势论的不足。

二、竞争优势的背景与内涵
哈佛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著名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学者。

如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撰写过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管理革命》(1977年);跨国公司专家凯夫斯,撰写过《跨国公司与经济分析》(1982年)。

哈佛商学院集中研究的是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其学术风格属于管理学风格。

管理学本质上是综合性的。

与经济学家强调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不同,这些管理学者更重视企业中管理和战略行为的作用。

我们理解波特的理论,也需要从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学术背景来着眼。

波特的三部曲无疑是哈佛商学院学术传统的集中反映。

波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方面。

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单个的企业与产业始终是他的研究对象。

他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在《竞争优势》中,他创立了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

在《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理论。

我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论,即指波特的菱形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

波特菱形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