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_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_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比较优势_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_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08-0029-0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汪青松,卢卫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摘要: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

发展中国家在采取这种战略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比较优势往往难以实现,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如果后发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则可以弥补比较优势战略的这一难题。

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立足于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进行不断的 学习 ,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增强其综合国力。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01-05通过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收敛,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曾经风靡一时的发展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众多经济发展的 良方 ,如大推进理论,和谐循环理论,钱纳里的 双缺口模型 ,刘易斯模型,等等。

可是这些理论和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遭到了现实无情的 嘲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低谷同时也宣告了发展经济学的没落。

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就成了 潘多拉的魔盒子 ,让经济学家不敢轻易打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后果是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经济的低效,不仅没有实现与西方世界的收敛,反而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地放弃了传统的经济体制和赶超战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战略选择了采取了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这种战略的选择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经济开放度不断扩大,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席卷世界的浪潮。

随着中国加入WTO,这就意味着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经济将会更加 自由化 ,中国也将更深层次地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多地与外部有着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和波动的影响。

比较优势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挑战。

一、比较优势战略(一)比较优势的战略按照一国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可以将发展战略区分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逐渐变得丰富,资本的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逐渐变得便宜。

由此,随着要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条件是,需要一个竞争的市场体系,包括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

由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落后经济遵循比较优势能够赶上发达经济:资本积累率更高;技术变迁速度更快。

(林毅夫,2003)(二)对比较优势战略有效性的质疑近年来,比较优势的有效性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

贸易利得的角度。

尹翔硕等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出发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从理论上解释贸易条件下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南北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

当少数发展中国家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时,它们能够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国际市场,贸易条件就会持续恶化,导致 合成谬误 。

贸易条件恶化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从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

胡汉昌等认为,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2005 08 总第316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 H能长期化。

产业经济角度。

洪银兴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带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指出国际贸易的引擎作用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发现: 如果增长的引擎是较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和欠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那么,较发达国家的引擎就比欠发达国家的引擎转动的略为快一些。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或自然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

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中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扩大了,由此进入 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经验角度。

林毅夫在论述其比较优势思想的时候,把 东亚奇迹 作为比较优势应用成功的经典案例。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的成功并非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

郭克莎就认为这些国家和地方推行的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二、比较优势的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比较优势的实现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石,在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以说,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为数不多的颠扑不破的理论之一。

众多学者对比较优势的攻击并没有改变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但是,比较优势战略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实现。

1 一国要发挥其比较优势,要使整个社会能够对比较优势做出正确的反应,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这也就是需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2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的前提发生了改变。

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经济条件是完全静态的,其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扩张,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资源、劳动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

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那么,发展中国家一味强调以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势必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 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易出现出口的 贫困化增长 。

可见,比较优势战略应用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促成比较优势的实现,并使得这种优势能够成为竞争优势。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不是一个自发能够完成的过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分离的。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许多学者提出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运用。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 A Bra nder)、斯潘塞(B J Spe ncer)、克鲁格曼(P R Krugma n)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包含有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两大内容。

具体地讲,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动态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凭借研究开发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培育和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保障其从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超值利润。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主张政府对贸易活动的战略性干预,以凸现贸易优势,增加国家的利益,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但是这种策略只适用于发展程度基本一致、具有大致相同的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相对价格相差不大的发达国家,而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作为支持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依据。

而且,这种贸易政策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判断能力可能是任何政府都难以达到的,也是一种 以邻为壑 的贸易政策,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

其实,后发国家要发挥其比较优势,追赶发达国家,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后发优势。

通过后发优势的运用,比较优势得以实现,并能转向竞争优势。

三、后发优势后发性利益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申克龙。

他早在1950年,就针对当时罗斯托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即使落后国家不具备罗斯托等人提出的工业化的先决条件也能实现工业化,甚至能更快地进行工业化,因为落后国家可以从先进国家获得后发性利益。

他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刺激制度创新;经济相对越落后,越能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越有利于大型工厂和企业的出现,越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相对越落后,越有可能出现工业发展的大冲刺。

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越多,工业化速度会越快。

在格申克龙之后,阿莫拉诺维茨将后发优势论提高到一般性的理论层次,提出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的追赶假说。

他同时指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限制条件包括作为外在因素的技术差距、作为内在因素的社会能力,以及一国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

希尔曼、南亮进、金泳镐等通过对拉美以及日本、韩国等30 商业研究2005 08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分析,将后发优势论应用于拉美、东亚经济发展的实际,印证并修正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和阿莫拉诺维茨追赶假说,使其更有广适性、更具解释力。

后发优势其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因此将其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有其欠缺之处。

但是后发优势的思想对于后发国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弥补比较优势战略的不足之处。

后发优势和我们提的很多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都不同,更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着区别。

后发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达到制度的变迁和技术的升级。

后发优势的内容一般主要包含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

技术性后发优势,蕴藏在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技术落差中,落差越大,势能越大。

它表现为后发地区从先发地区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所带来的利益。

这些技术包括知识型技术、物化型技术及技能型技术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技术差距逐步缩小,追赶式发展得以实现。

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即效仿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所产生的效益和益处。

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性,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全,要素价格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要素价格的稀缺程度。

而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建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制度和政策都经过了现实不断的检验。

后发国家在建立自己的市场秩序时,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