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12《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重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意境理解 (1)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 (2)自己探究自学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 (3)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 (4)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2.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在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性”。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能够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初次接触《诗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的热情应该还是有的。结合已有知识,学习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难点: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激趣: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诗经》/《蒹葭》) 2.读课文,正字音,注意句读,停顿。(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3.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来说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雅——“王畿”(jī 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也泛指帝京)之乐,即朝廷正乐,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仅仅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二、赏析意境,把握主题 1.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思路:景——>人——>情 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明确秋景特点: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秋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A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渲染了凄凉哀苦的气氛。B曲折的秋水既阻隔了诗人追求的道路,只能遥遥相望;C而诗人绵绵的思念与惆怅,正像湛湛秋水,没有尽头。 ②比较三幅景色不同,把握时间推移与,导入下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分析三章描绘的三幅景色有没有不同? “白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 “伊人”所在的地点有变化。

三、明确人物情感,领会人物虚化 1.概括追寻者的特点/态度 教师提问:虽然“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但追寻者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追寻者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总结概括: (1)“伊人”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像朝愈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中的主要人物被诗人虚化了,形象模糊。 (2)“伊人”与追寻者仿佛被秋水与蒹葭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而诗人的心情也随之热烈或低落。 (3)细细玩味诗歌,诗歌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正是塑造了“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距离产生了朦胧感,而若即若离造成了情感的热切和哀婉,“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3.明确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暮秋特有的景色描写和人物、人物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与人物委婉惆怅、如醉如痴追寻的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将扑朔迷离的意境烘托地越加恍惚飘渺。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兴和赋 教师明确:是赋中见兴的笔法。 赋: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眼前真景,苍苍的芦荡,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等。 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 四、主题探讨 1.总结本诗 本诗一目了不过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 深入把握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教师先罗列前人对诗歌主题的分析,学生讨论,选择符合意境的理解。 A.思念恋人 B.追寻理想时热切的心情和艰辛的过程 2.教师明确: 主题——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所以而诗意精彩。引导学生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从“文本”出发,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的。 五、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带着问题、分角色诵读诗歌 教师提问:诗歌节奏、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分角色诵读:女生诵读写景部分,男生从“所谓”后开始。 2.明确叠词使描景状物更细致、形象化 3.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感受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 明确:重张叠句——诗歌共三章,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A.体现了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 B.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C.使秋景萧瑟凄冷的氛围、诗人强烈的企慕之心表达得越来越强烈,也每一次怅然若失的哀婉之情也表现得越加深沉。 六、总结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2.从抒情主人公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作业 课后思考,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诗经,因为诗经使用简单的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一咏三叹的慢板吟唱使诗经极适合诵读。我用一首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景导入,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歌词就是改变自诗经《蒹葭》,铺垫了学习这诗的氛围。接着通过细析蒹葭,从诗歌的音乐美到绘画美以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 1.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从朗读上入手,本诗句末押韵,句式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2.诗歌的绘画美,利用诗经《蒹葭》主要表现手法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长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让学生把阅读到的诗经通过想象成文,用语言做画笔描绘蒹葭三段所描写的美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诗歌的意境美 本诗一目了不过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