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嵌入式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嵌入式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课程实验(设计)报告课程名称:嵌入式实验专业、班: 08级姓名:学号:学期:2010-2011第1学期成绩(教师填写)实验一80C51单片机P1口演示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P1口作为I/O口时的使用方法。

(2)理解读引脚和读锁存器的区别。

实验内容:用P1.3脚的状态来控制P1.2的LED亮灭。

实验设备:(1)超想-3000TB综合实验仪 1 台(2)超想3000仿真器1 台(3)连线若干根(4)计算机1台实验步骤:(1)编写程序实现当P1.3为低电平时,发光管亮;P1.3为高电平时,发光管灭。

(2)修改程序在执行读P1.3之前,先执行CLR P1.3,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在第二种情况下程序为什么不能正确执行,理解读引脚和读锁存器区别。

实验结果:(1)当P1.3为低电平时,发光管亮;P1.3为高电平时,发光管灭。

(2)不正确。

因为先执行CLR P1.3之后,当读P1.3的时候它的值就一直是0,所以发光管会一直亮而不会灭。

单片机在执行从端口的单个位输入数据的指令(例如MOV C,P1.0)时,它需要读取引脚上的数据。

此时,端口锁存器必须置为‘1’,否则,输出场效应管导通,回拉低引脚上的高输出电平。

系统复位时,会把所有锁存器置‘1’,然后可以直接使用端口引脚作为输入而无需再明确设置端口锁存器。

但是,如果端口锁存器被清零(如CLR P1.0),就不能再把该端口直接作为输入口使用,除非先把对应的锁存器置为‘1’(如 SETB P1.0)。

(3)而在引脚负载很大的情况(如驱动晶体管)下,在执行“读——改——写”一类的指令(如CPL P1.0)时,需要从锁存器中读取数据,以免错误地判断引脚电平。

实验二 80C51单片机RAM存储器扩展实验实验目的:学习RAM6264的扩展实验内容:往RAM中写入一串数据,然后读出,进行比较实验设备:(1)超想-3000TB综合实验仪 1 台(2)超想3000仿真器1 台(3)连线若干根(4)计算机1台实验步骤:(1)根据流程图设计程序。

(2)RAM_CS插孔连到译码输出P2.7插孔,P1.0连接到L0。

(3)调试运行程序RAM.ASM。

对62256进行读写。

若L1灯闪动,表示62256RAM读写正常。

一直亮说明扩展数据存储器有损坏。

(4)读写正确数码管显示“6264—0”。

若读写错误,数码管显示“6264—E”。

实验结果:程序框图:连线图案:程序解读:ORG 0000HAJMP START ;;无条件跳转到STARTORG 0030H ;;START的首地址START:MOV SP,#60H ;;设置堆栈段,是个过程化语句,因为堆栈的前端一般有其他内容,; ;此程序用不到。

MOV DPTR,#0000H ;;DPTR是数据指针寄存器。

扩展数据存储器62256的地址,;;从0000H开始测试,共32K ,但下面语句只测试了前4KMOV R6,#0FHMOV A,#55H ;;测试字,本实验只用了55H;;/////////////////RAM1: MOV R7,#0FFHRAM2: MOVX @DPTR,A ;;MOVX读写数据存储器,把55H写到0000HCLR P1.0 ;;清零,即为暗状态INC DPTR ;;DJNZ R7,RAM2 ;;R7减1,如不为零则跳转,内循环!!256DJNZ R6,RAM1 ;;R6减1,如不为零则跳转,外循环!!16;;共测试4KMOV DPTR,#0000H ;;从新给地址0000H ,下步读MOV R6,#0FH ;;写多少,读多少;;////////////////////////RAM3: MOV R7,#0FFHRAM4: MOVX A,@DPTRCJNE A,#55H,RAM6 ;;比较前两个操作数,不相等则跳转SETB P1.0 ;;亮INC DPTRDJNZ R7,RAM4DJNZ R6,RAM3;;////////////////////RAM5: CLR P1.0CALL DELAY ;;延迟, 实现闪烁!!SETB P1.0CALL DELAYSJMP RAM5 ;;是个死循环;;////////////////////DELAY: MOV R5,#0FFHDELAY1: MOV R4,#0FFHDJNZ R4,$DJNZ R5,DELAY1RETRAM6: SETB P1.0 ;;1.0口常亮,相当于设置了一个错态!!SJMP RAM6 ;;短转移,无限循环!!END思考与改进:改进程序清单:OUTBIT equ 0e101hCLK164 equ 0e102h ; 段控制口(接164时钟位)DAT164 equ 0e102h ; 段控制口(接164数据位)LEDBuf equ 40hIN equ 0e103hORG 0000Hmov sp,#60hMOV DPTR,#0e100H ;8155初始化MOV A,#03HMOVX @DPTR,ASTART: MOV DPTR,#8000H ;往6264的8000H-9FFFH单元送入#55H MOV A,#55HDD: MOVX @DPTR,AINC DPTRmov r0,dphCJNe r0,#0A0H,DDMOV DPTR,#8000hDD1: MOVX A,@DPTR ;读出数据进行比较CJNE A,#55H,ERRINC DPTRMOV R0,DPHCJNE R0,#0A0H,DD1mov 40h,#06h ;显示缓冲器初始化mov 41h,#05hmov 42h,#06hmov 43h,#04hmov 44h,#10hmov 45h,#00hSTART1: LCALL DISPLAY ;正确的显示“6464-0”SJMP START1ERR: mov 40h,#06hmov 41h,#05hmov 42h,#06hmov 43h,#04hmov 44h,#10hmov 45h,#0Eh ;不正确的显示“6264-E。

”START2: LCALL DISPLAYSJMP START2DISPLAY:setb 0d3hmov r0, #LEDBufmov r1, #6 ; 共6个八段管mov r2, #00100000b ; 从左边开始显示Loop:mov dptr, #OUTBITmov a, #00hmovx @dptr, a ; 关所有八段管mov a, @r0mov dptr,#LEDmapmovc a,@a+dptrmov B, #8 ; 送164DLP:rlc amov r3, amov acc.0, canl a,#0fdhmov dptr, #DAT164movx @dptr, amov dptr, #CLK164orl a,#02hmovx @dptr, aanl a,#0fDhmovx @dptr, amov a, r3djnz B, DLPmov dptr, #OUTBITmov a, r2movx @dptr, a ; 显示一位八段管mov r6, #01call Delaymov a, r2 ; 显示下一位rR amov r2, ainc r0djnz r1, Loopmov dptr, #OUTBITmov a, #0movx @dptr, a ; 关所有八段管clr 0d3hretLEDMAP: ; 八段管显示码db 3fh, 06h, 5bh, 4fh, 66h, 6dh, 7dh, 07hdb 7fh, 6fh, 77h, 7ch, 39h, 5eh, 79h, 71hDB 40HDelay:mov r7, #00H ; 延时子程序DelayLoop:djnz r7, DelayLoopdjnz r6, DelayLoopretend实验三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熟悉实验实验目的:熟悉Linux开发环境,学会基于S3C2410的Linux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

使用Linux的armv4l-unknown-linux-gcc编译,使用基于NFS方式的下载调试,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使用Redhat Linux 9.0操作系统环境,安装ARM-Linux的开发库及编译器。

创建一个新目录,并在其中编写hello.c和Makefile文件。

学习在Linux下的编程和编译过程,以及ARM开发板的使用和开发环境的设置。

下载已经编译好的文件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

实验设备: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平台、PC机Pentium 500以上, 硬盘10G以上。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MINICOM+ARM-LINUX开发环境实验步骤:1、建立工作目录2、编写程序源代码在Linux下的文本编辑器有许多,常用的是vim和Xwindow界面下的gedit等,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推荐使用vim,用户需要学习vim的操作方法,请参考相关书籍中的关于vim的操作指南。

Kdevelope、anjuta 软件的界面与vc6.0 类似,使用它们对于熟悉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用户更容易上手。

实际的hello.c源代码较简单,如下:我们可以是用下面的命令来编写hello.c的源代码,进入hello目录使用vi命令来编辑代码:按“i”或者“a”进入编辑模式,将上面的代码录入进去,完成后按Esc键进入命令状态,再用命令“:wq”保存并退出。

这样我们便在当前目录下建立了一个名为hello.c的文件。

3、编写Makefile要使上面的hello.c程序能够运行,我们必须要编写一个Makefile文件,Makefile文件定义了一系列的规则,它指明了哪些文件需要编译,哪些文件需要先编译,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等等更为复杂的命令。

使用它带来的好处就是自动编译,你只需要敲一个“make”命令整个工程就可以实现自动编译,当然我们本次实验只有一个文件,它还不能体现出使用Makefile的优越性,但当工程比较大文件比较多时,不使用Makefile几乎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介绍本次实验用到的Makefile文件。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这个Makefile文件的几个主要部分:●CC 指明编译器●EXEC 表示编译后生成的执行文件名称●OBJS 目标文件列表●CFLAGS 编译参数●LDFLAGS 连接参数●all: 编译主入口与上面编写hello.c的过程类似,用vi来创建一个Makefile文件并将代码录入其中4、编译应用程序在上面的步骤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在hello目录下运行“make”来编译我们的程序了。

如果进行了修改,重新编译则运行:5、下载调试在宿主PC计算机上启动NFS服务,并设置好共享的目录,具体配置请参照前面第一章第四节中关于嵌入式Linux环境开发环境的建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