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2020高考生物选修1必考知识点生物高考必
考知识点
20XX高考生物即将到来,选修1必考的一些知识点有哪些?
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20XX高考生物选修1必考的知识点,一起
来看看吧。
20XX高考生物选修1必考知识点: 腐乳的制作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
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
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
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
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
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让毛霉生长。2.使毛酶形成
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
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第 2 页 共 7 页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
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
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
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
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
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
品质量
·毛霉的生长:条: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
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 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
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
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
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
水分,使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
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第 3 页 共 7 页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
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
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
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
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
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
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
发酵过程
·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
用沸水消毒。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整齐地摆放好豆腐、
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
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疑难解答
(1)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
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第 4 页 共 7 页
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高的豆腐制作
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
“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
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20XX高考生物选修1必考知识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
离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
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
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
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
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
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
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第 5 页 共 7 页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
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
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
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
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
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
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
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
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 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 倒平板操作、制
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
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
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
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
第 6 页 共 7 页
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
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
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
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
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
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
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
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
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
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
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
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
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
第 7 页 共 7 页
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
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的微生
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
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