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1.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答案】自由与不自由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也有人说: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是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将面对自由和不自由的两难,唯其在担当了责任,遵守了规则,兑现了承诺,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进步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有可能获取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
所以自由和不自由都是相对的,首先在时代、时势、境遇,条件面前,我们或许是不自由的,无法自主选择,但目标、梦想甚至生存的希望摆在面前,世界选择了你,怎么办?当然是义无反顾,必须穿过这片沙漠,这是毋容置疑的,穿过了或勇敢地去穿了才有说话的底气,望而生畏的懦夫是没有发言权的。
这两天在纪念诺曼底登陆七十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似乎受到了欧洲各国政要的冷遇,但普京的发言掷地有声,气壮山河,也不禁让有些人汗颜。
普京说,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牺牲了百万条生命,拯救了欧洲,打败了纳粹,捍卫了和平!是啊,当希特勒大开杀戒的时候,波兰一触即溃,法国望风投降,英国隔岸观火,是勇敢的俄罗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自由、和平的中流砥柱,也赢得了今天普京的理性尊严。
所以在道德面前,在责任面前,在诚信面前,在尊严面前,在事业面前,我们没有自由,不能变通回避,更不能突破底线,我们也不需要那些放任和纵容的所谓自由。
有一句话叫戴着镣铐跳舞,是说在规则和限制中,我们仍然可以寻找最大的自由和突破,而且唯其如此,才更能彰显出其中的美和不平凡。
是的,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但担当起蜀国之后,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成为智慧的化身被后世景仰。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以小米步枪的基础条件,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人。
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担当起了各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获取了最大的自由和成功。
还有,诗词曲赋都有固定的章法,但杰出的作家不是削足适履,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苏轼椽笔一挥就是理趣文章,所有一代之文学争奇斗妍,各领风骚,都从自己的角度,在各自空间发挥了最大的自由,才有了彪炳千秋的中华文明。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告诫他,发给你的牌是不可选择的,你的任务是认真、细致、沉静、自信地打好你手中的牌。
可见不可能要求一切都是自由的,面对外部世界,我们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以万变应不变,端正态度,投入情感,辨清是非,明确责任,激发潜能,克服困难,去迎接挑战,就有可能实现梦想,取得成功,获得突破,从而赢得那片自由的灿烂天空。
作为青少年学生更要明确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前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如何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穿过沙漠,这是不可回避的,也是没有选择的。
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穿越沙漠的进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仍然有可以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
桑提亚哥说,人生下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朋友们,让我们向着梦想出发,用最科学的方式和最合理的道路走到心中的那片绿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供材料比较简洁,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本题可采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
从所供材料看,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是自由的,但你必须要穿越这片沙漠,这是你的不自由之处。
人生的很多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是一种不自由;但做事的路径和方式,我们却可以自由地选择。
由此,就可以确定,作文主题在“自由与不自由”这个大的话题下立意。
具体选择哪个方面作为立意的方向,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但无论选取哪一个角度,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定要阐发明了的。
纵观现实,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放纵自己,肆意挥霍青春,但总还觉得不够自由,向往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以为到了西方,似乎可以任意而为。
而对自己的人生作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
这一作文命题可以让我们好好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人生作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某杂志社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
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
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
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时下青少年的价值观难以评价?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为的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
这是一组很有趣的数据,五个项目中有四个超过或接近20%,只有一个低于20%。
就单纯的调查而言,这是一组让调查人头疼的数据,因为接近20%的“难以评价”率,是很难让调查人成功对所调查的人事件进行定论,毕竟这20%的权重过大。
有人说,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
博主想说的,难以评价岂是悖论?毕竟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来评价。
其实,我们有理由为这组数据高兴,因为这组数据表明,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竞争可以不择手段”和“诚实意味着吃亏”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行为模式,青少年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
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并没有对这些行为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是或非,也可以认为他们并不想对这些事情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
他们选择难以评价,更可能是因为他们想以自己价值观念来考量这个世界。
青少年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就是在自己的行为意识与价值观与社会行为意识与价值观的不断博弈中,逐渐成长和成熟,并逐渐将自己的行为意识与价值纳入社会行为意识与价值。
也就是青少年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观,这些初步形成的认识会不断的调校和改变,最终统一到社会的价值体系中。
因此,难以评价不能单纯的归咎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或错误。
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仅限于单一化的直线性思维,开始向多元多维的空间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宽容,更多的观点、行为、意识、道德和伦理被人们逐渐接受,过去的一些边缘行为和概念也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从世界范围内看,越是开放的民族越能够包容,也越容易吸收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观念和行为,进而加快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注意到,文章开头时所提到的那组数据,青少年这些日常行为选择了难以评价,更加说明,现在的青少年思想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加阳光和健康。
因为他们开始对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为,以及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对当事人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因此不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
比如“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这大约占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不要说青少年,就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轻易的进行回答。
因为我们不能说,诚实就是吃亏或者诚实不是吃亏,这不是一个黑与白的问题。
诚实是不是就意味着吃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于不同的时间,都可能做出结果完全不同的答复。
所以,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评价的问题。
青少年对此做出难以评价的选择,正说明他们没有对事情做出简单而轻易的选择和判断。
以评价不是悖论,我们不能把难以评价的事物归于反对或弃权。
更对的时候,难以评价的确是对事物客观而不失公正的判断,或者我们可以说,难以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或最好的评价。
【解析】【详解】(一)审题:现实类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的是现实发生的时事热点,有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类突出现象,有的是提供相关新闻调查等等。
命题意图在于让写作者关注社会,强化自己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做一个生存于社会,也要回报社会的人,在关注社会的同时,对自己的成长也要作更多思考。
例如:07年全国卷II“丛飞助学”,08年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调查”,08年全国卷“汶川大地震”,09年宁夏海南卷“街头女孩乞讨”,09年江西卷“兽首拍卖”等等均属此类。
审题立意时针对现实类材料的特点,首先审材料,在阅读材料时要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入思考。
材料中的事件或现实一定在现实生活中有典型代表性或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而且有可能与我们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紧密相连;第二,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带有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第三,审要求。
任何一则材料作文都是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审题立意除了审材料还要兼顾审要求,才可能符合题意,不至于偏题、离题。
这是一份针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涉及到当今社会形势下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审题时不难发现,材料中提供三种代表性的不同角度的观点与看法,而要求中也明确提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结合材料与要求,那么我们就至少有三个立意角度。
(二)立意:1.根据“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这句话,可以从当今社会形势入手,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与挑战,青少年中出现道德迷失,价值观模糊甚至道德“滑坡”等问题,针对此现象可作深入思考与探讨,便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