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知识测试练习题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求之不得,寤寐思伏B.窈窕叔女,琴瑟友之C.参差荇菜,左右采之D.关关雎鸠,在河之州2.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好逑(hàoqiú)B.窈窕(yǎotiǎo)C.荇(xìng)菜D.雎鸠(jūjiū)3.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寤寐(wùmèi)B.辗(zhǎn)转C.芼(máo)D.悠哉(yōuzāi)4.《诗经》是古典文学( )的源头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采用()的表现手法。
A.拟人、起兴、复沓B.风、雅、颂C.赋、比、兴D.起兴、比喻、排比6.本诗选自《诗经》,《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本诗属于A.风B.颂C.雅7.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A.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请问“关关雎鸠”一句中“关关”有何意?A.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B.关关是指诗中主人公姓名C.无实意,仅作为起兴所有9.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的句子是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10.下列对《关雎》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荐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増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B.“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C.“窈窕淑女”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了“赋”的手法11.单选题: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A.“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12.下列对《关雎》中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全诗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能体现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3.“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
对错14.“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
对错15.《关雎》大量运用了叠音(即两字相同)、双声(即两字声母相同)、叠韵(即韵母相同)的词语,具有韵律美,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对错16.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全诗的纲目,统设全诗。
B.表现男子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女子。
C.“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好逑”指好的配偶。
D.男子希望自己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迎娶理想的配偶。
17.最能表现男子内心十分沮丧的诗句是()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B.《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C.《诗经》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D.《诗经》总共有1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9.《关雎》一诗中表现男子饱受着相思之苦,寝食难安的诗句()【多选题】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D.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0.《关雎》一诗,讲述了古代男子大胆私募美丽贤淑女子,却饱受相思之苦,而又充满美好憧憬的爱情故事。
对吗?对错21.解释词语A.窈窕:B.文静C.文静美好的样子D.美好22.解释词语A.好逑:B.好的配偶。
C.配偶。
D.追求23.解释A.左右流之:B.船的左右流转。
C.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D.左右流转24.解释A.思服:B.思考C.服从D.思念25.解释A.悠哉悠哉:B.形容思念之情乐乐呵呵C.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26.解释A.琴瑟友之:B.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C.和琴瑟交朋友。
27.解释A.钟鼓乐之:B.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C.钟鼓都很快乐。
28.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29.《蒹葭》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A.比兴手法B.赋30.“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中“晞”的意思是A.干B.破晓3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意思是A.右手B.迂回曲折C.帮助32.蒹葭是指哪种植物?()A.浮萍B.荷花C.芦苇D.柳树33.下列句子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dǐ)B.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C.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D.溯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34.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蒹葭采采,白露未已B.所谓伊人,在水之涘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蒹葭萋萋,白露未睎35.下列选项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阻:阻止)B.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顺流而下)C.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水边)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茂盛的样子)36.下列选项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从:跟随,追寻)B.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好像)C.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采:采摘)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茂盛的样子)37.《蒹葭》中的“伊人”形象除了可以理解为“心上人”还可意指()A.困难B.水草C.理想愿望3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思念却绵远悠长;“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
对错39.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对错40.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C.这首诗表现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41.下列关于《蒹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层层递进,不但具有循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而且随着景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使向往追求心上人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B.从“白露为霜”的清秋霜晨,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代表着时间的推移。
C.“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主人公的追寻道路越来越艰难。
D.从“水中央”到“水中坻”“水中沚”,主人公的心上人所在的位置越来越明确,表示他终于追寻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4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4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4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