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 时:50 学 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 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 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6 8 4 4 6 6 6 4 2 合计 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 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 (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 空间种群理论、 渗透理论、 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 (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 (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 (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 (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 (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 (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 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 (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 (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 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研究 (2)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2、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主要景观分类系统;掌握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熟悉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和文化、美学的评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4、教学建议: 用实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 (1)野外调查与观测 (2)遥感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4)景观尺度分析 (5)地统计学方法 (6)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了解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 4、教学建议: 在讲清楚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前提下,对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只作一般介绍,这部分内容可留给生态规划与设计课中。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2)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 (4)农田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特点及其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国外景观生态规划概况和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熟悉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4、教学建议: 以实际案例教学讲解。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1、教学内容: (1)自然保护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