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心军:平昌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调查与思考【】【 2009-09-24 11:10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今年以来,平昌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战略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强化要素保障,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凸显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搭建新农村建设发展平台,全县“六大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主框架初步形成,驷马-坦溪、江口镇-涵水、元山-灵山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路子。
一、做法与成效(一)突出特色,科学定位按照“绿色、生态、有机”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政策优势,把握农副产品需求弹性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产业选择、区域布局、规划制定入手,强力推进支柱产业培育。
一是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思路。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聘请成渝专家深度调研,充分征求干群意见,确立“以白酒为重点,大力发展饮料食品工业;以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及其加工业;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度研究水和竹木资源开发”四大产业,编制了“2+2”产业(白酒、生猪、水域、竹木)发展规划,制订了“52511”产业发展目标,即5个20万(20万亩蔬菜、20万亩水产、20万亩优质速生林、20万亩优质竹木、20万头肉牛)、5万吨白酒、100万亩优质粮油、100万头优质生猪。
二是整体谋划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规划基础性、主导性、前瞻性、综合性,综合考虑海拔高低、土壤类别、气候差异、交通远近、民风民俗等因素,深度剖析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突出区域布局合理性和产业定位科学性,确立了以“江口镇-涵水”为主的低海拔城郊结合区、以“驷马-坦溪、元山-灵山”为主的中低海拔城周拓展区、以“邱家-鹿鸣、镇龙-笔山”为主的中高海拔延伸区“三阶六园”产业发展布局。
三是准确研判产业发展定位。
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按照“科学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的思路,结合全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基本形成“江口镇-涵水”以优质果蔬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主的城郊结合型农业园,“驷马-坦溪、元山-灵山”以优质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和粮油种植为主的生态小康型农业园,“邱家-鹿鸣、镇龙-笔山”以优质畜禽养殖、林竹和干果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型农业园,核心示范区涉及13个乡镇60个村450个组,辐射带动全县21个乡镇105个村550个组规模建园,发展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二)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坚持“一个产业支撑、一个企业(业主)带动、一套机制推动、一名领导挂联、一个主体实施、一个部门督办”,以“产业规模化、投资放大率、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创新园区建设运作机制,明确园区建设责任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农户(业主)主题、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参与”的园区建设模式。
一是竞争立项,激发活力。
按照“村上自主申请、乡镇核实上报、县上综合审定”的程序,县上将项目实施内容及标准广泛公示,各乡镇组织村(居)自主申请上报,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考察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入围对象,公开组织演讲答辩,由测评考核组(专业人员和群众代表)现场打分、分类比选,确定了创举、泥池、龙泉、新华等30个村为农业产业园区首批启动建设村,通过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审定,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变过去被动“接招”为主动“请战”,使项目实施变过去重点倾向干环沿线为“山上山下一个样”梯次推进发展。
二是筑巢引凤,筛选业主。
坚持力量整合围绕园区发展集中、要素配置围绕园区建设倾斜、发展平台围绕园区示范搭建,园区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水、电、路、气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
牢固树立选择业主入园比配备干部更重要的理念,坚持“外引内联”,引进外地业主和培育本土大户相结合,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业主培育重点看实力、查信誉,不扶持没有发展潜力的业主,不培育没有示范带动的大户。
目前,“六大农业产业园区”引进企业和业主35个,规范流转土地4000多亩,辐射带动全县流转土地1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0%。
三是项目撬动,放大投入。
推行业主投入为主、信贷支持帮扶、项目实施配套、部门协调服务“多轮驱动”模式,对进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项目拼盘投入为主、经营性服务项目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投入为主、入户建设以农户自我投入为主的“四为主”投入机制。
坚持“以奖代补、多建多补、先建后补”,最大限度发挥奖补资金乘数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撬动效果。
今年,县财政预算园区建设奖补资金50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25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贷款2650万元,带动业主投入1.75亿元,投资放大率达1:5。
四是创新管理,滚动发展。
坚持扶持与监管并重,不断探索项目管理新机制,切实提高项目投入的效益率。
政府对业主的项目资金补助部分,由中介机构进行核算评估,政府项目投入产权归属镇村两级所有并委托其监管,有效遏制项目资金流失。
如驷马镇创举村两个食用菌业建大棚156个,共投入大棚建设资金149.8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投入45万元,按照资产核算,47个大棚的产权归属驷马镇政府所有,其使用权归属业主,镇村两级与业主对大棚逐一编号并明确政府产权大棚号码,同时签订合同并司法公正,有效杜绝个别业主套取项目资金现象。
(三)规模初具,成效凸显目前,“六大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主框架初步形成,驷马-坦溪、江口镇-涵水、元山-灵山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驷马-坦溪农业产业园区:覆盖天生、创举、双城、辉煌等15个村,该园区硬化村道路27.5公里,新建社道路18.5公里、耕作路13.6公里,整治病塘14口、集中供水点9处、机压井361口,建沼气1247口,新建民居点1处、川北民居86户,改造危房30户、五改三建370户、庭院改土530亩,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规划的90%;先后引进启昌食品、全禾食品、大地菌业、阳升种植等9家企业和业主,规模流转土地880亩,带动农户种植大蒜、海椒等原料基地1250亩,建优质商品蔬菜基地1800亩,发展食用菌业250亩,建大棚156个,建畜牧养殖小区5个,建设“三小工程”(小猪舍、小菌棚、小鸡舍)8个,发展养殖大户238户,带动周边8个村建畜牧小区12个,发展养殖户2660户,形成了猪-沼-菜循环农业。
元山-灵山农业产业园区:覆盖泥池、龙泉、新华、长岗、兴隆等10个村,该园区整治村社道路24.3公里、建耕作路、院户路28.1公里,整治病害塘库34口,新建水渠26.6公里、蓄水池76口,建集中供水工程12处、沼气池518口,实施五改三建344户,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规划的90%;先后引进华丰油脂、大山猪业、思千里等8家企业和业主,租赁土地650亩、山林160余亩,建成万头种猪扩繁场2个、万头生猪养殖场6个,发展规模养殖小区5个,培育年出栏生猪50-200头养殖大户385户,养鸡大户210户,规模种植优质粮油4200多亩,发展黄金梨、蜜柚等优质水果1800余亩,形成猪-沼-粮循环农业。
江口镇-涵水农业产业园区:覆盖光辉、太平、幸福等5个村,该园区新修村社公路7.7公里、整治5.7公里、建文明路6.84公里、耕作路4公里,整治病塘6口、新建山坪塘2口、微水池24口,新修整治渠道3.8公里、建集中供水点6处、打机压井165口,建沼气池242口,实施五改三建126户,铺设排污管道285米,建农资产品集中销售点1处、百货商店14家、休闲场所2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规划的85%;先后引进汇科、正奇、鑫农等9家公司和业主,流转土地1849亩,建大棚151个,带动农户种植优质商品蔬菜1500亩、名优水果1300亩、楠竹300亩,发展特色水产养殖350亩,建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3家,开办特色农家乐8家,形成了以果蔬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
二、有益启示1、围绕效益最大化,在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下功夫。
按照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从金融支持、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向园区农户提供种子、资金和技术服务。
2、围绕经营集约化,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上下功夫。
在搞好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扶持一批新型农场主、牧场主、林场主,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
3、围绕设施现代化,在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进一步配套完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不利因素。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配套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努力提高产业发展农机作业水平,实现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
4、围绕投入多元化,在加大特色产业投入上下功夫。
按照“业主投入为主、信贷支持帮扶、项目实施配套、部门协调服务”的原则,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集中投入特色产业发展。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三、存在问题首先,缺乏具体规划。
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县上虽对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行了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但乡镇对本地的园区建设缺少具体规划,甚至还没有多少考虑;另一个层面是,具体到特定园区,虽进行了先期规划,而多数没有与科研院所合作,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其次,运作机制不新。
多数园区没有实行公司制运作,而园内具体项目又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方式陈旧,活力不强。
第三,缺少龙头支撑。
绝大多数园区及园内项目没有自己的龙头加工企业,或与外地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未能形成产业链条,在市场竞争中回旋空间狭小,市场风险较大。
第四,科技层次不高。
多数园区在技术、品种以及人员素质上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起点较低,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辐射面不宽。
四、对策及建议1、建立责权明确的工作机构。
选择适当县级部门建立县农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同时在各乡镇建立相应机构。
县农业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联合科研机构,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和督促各地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合实际的园区综合评价办法;提供信息、培训、协调服务,全面加强对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2、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克服园区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的弊端,在增加县级投入资金和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投资,形成以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