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专项练习试卷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②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③敛棺槨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撤宴席,厚赒④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丧服。
②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③赗:送给丧家送葬之物。
④赒:救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未举.觞举:_________ (2)赗敛棺槨皆所未具.具: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
(2分)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__________3.范仲淹罢宴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 。
(3分)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_________ 的品质。
(3分)二、现代文阅读(一)花事知多少①春天了。
那个卖花的小伙子来得勤了。
黄鱼车上的花木比之冬日孤单单的绿,多了些鹅黄、桃红、烟紫和梨白。
老样子,车停在菜市场外面一隅,一刻功夫,人就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
有的对着花,看一会儿,评一会儿,与主人闲聊一会儿,空手走了。
也有的端起这盆,放下那盆,左顾右盼好一会儿,最后说好价,掏出钱,抱走了。
②刚开始,我并未发现小伙子的异样。
那天,起了风,菜市场外人很少。
他蹲在地上,闷着头,一手缩在袖子里,一手捏着本书,看得入神。
③难得见他车上有盆挺大的仙人球,装在一只颇有古气的青花瓷盆里,我想买。
听到我要买花,他站了起来。
搬动花盆时,这才发现,他的一只袖子空荡荡的少了一条手臂!瓷盆重,装满土足有几十斤。
他用黄鱼车,载着仙人球,送上门。
到家时,我招招手,请门卫帮忙把花盆搬上楼,谁知他竟挥挥手让门卫走。
见我开了大门,他立马弯下腰,用一只手将花盆拦腰一钩,夹在臂弯里,便腾腾腾上楼了。
我才到二楼,他已从三楼下来了。
我诧异...,随后便夸他好力气。
他笑呵呵丢下一句话:这不算重!④到了夏天,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
是烧伤?砸伤?电击伤?还是其他病因?见到他,我有时会想这个问题。
但不管何种原因,这总是一个受过苦难的年轻人。
现在,他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儿阴影。
⑤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拿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来卖,又赚不了几个钱!他却告诉我,他主要是种花的,在十号桥租了地,有一大片苗圃呢!培育好的花苗,大多供应批发市场,还有一些宾馆等单位,到这儿来卖的自然是剩余的小零碎。
他又说,其实啊花是无贵贱的,关键是人的看法,你喜欢它,当它宝贝,它自然就珍贵了。
再说小苗苗,养着养着,就大了,壮了,好看了。
就像把小毛头一点点养大,虽然费心思,但也有意思,有成就感哪!有些人有钱却没空,别人替他们养好了送上门,他们光看不养就少了许多乐趣,你说是不?我说是。
感觉他很有文化。
⑥再一次感受到他的“有文化”,是在听了他与一个老者的对话后。
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到他花车前,停住了。
他打招呼:“老爹爹来啦?老奶奶呢?”“老奶奶走啦,走了快一个月啦……”“啊,怪不得这阵子不见奶奶,以前奶奶常过来看花的!”“唉,人走了,花没人管,也跟着枯死啦!”“老爹爹你也养养花吧。
”“我不懂,以前都是她养花,我看花。
”“我教你好了,只要上心,也不难的,花跟人一样,各有脾气不同,但你关心它,待它知冷知热的,它就会回报你……”老人临走时,小伙子把一盆已钻出花骨朵的蟹爪兰递到老人手上:“送你的,回去养着吧,养养花,心情好,也算纪念老奶奶……”老人接了花,眼睛红了起来。
⑦最近一次,我去十号桥画家村访友出来走在花间小径上,正巧遇见小伙子往外送花去,一个小女子追上来,把一条围巾裹在他脖子上。
小女子水灵灵的,身段眉眼儿都周正。
见我打量那女子,他介绍说,这是我老婆。
我愣了一下,脱口而出:你已经结婚啦?听了我的话,小女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⑧小伙子邀我去他苗圃里坐坐,我怕耽搁他时间,谢辞了。
但是我知道,这片苗圃,都是一些像他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租种经营的。
我曾来参观过,无论是广东人福建人养育的热带植物,还是安徽人江苏人培植的小灌木小草本,都打理得生机盎然。
小伙子的苗圃也一样的吧。
所不同的是,他只有一条手臂,但他生活得并不残缺。
1.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______(3分)A.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
B.这片苗圃,都是一些像他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租种经营的。
C.花跟人一样,各有脾气不同,但你关心它,待它知冷知热的,它就会回报你…… D.小女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2.第③段中,让“我”感到“诧异”的是(3分)3.选文中两次出现了“有文化”一词,其含义是。
小伙子“有文化”的具体表现是⑴;⑵(10分)4.联系选文内容,说说你对“他只有一条手臂,但他生活得并不残缺”这句话的理解。
(4分)5.在第②段画线句子后加上6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见到此景后的心理。
(6分)(二)认识父亲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chì( )热的心。
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
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
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
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
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
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ān( )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
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
有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⑾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
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
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⑿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⒀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⒁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
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⒂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
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
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
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⒃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⒄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
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看拼音写汉字。
、(2分)2、说说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2分)3、第①段中“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其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4、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只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的原因是: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有:(2+4分)①②③④5、阅读全文,说说题目《认识父亲》的含义。
(3分)6.“父亲节”是于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周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节日。
请模仿示例,给父亲拟写一条祝福短信吧。
(2分)①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你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
谢谢您,爸爸!祝您节日快乐!②天气变得真快,气温变得真坏,出门外套要带,睡觉被子要盖,多吃水果青菜,好好保持心态!老爸,父亲节快乐!(三)地球婆①第一次见面,我对她有些不恭。
当我知道了她的身份和她家的经济情况,“地主婆”三个字从我嘴里脱口而出。
她家里有农场,有大面积的土地,养有成群的牛、羊、鸡,她又是家庭主妇,我叫她地主婆也算是名副其实,不带什么贬义。
②她是美国华盛顿州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名字叫格尤。
格尤在一个小教堂里遇见我们,知道我们是应邀到美国写作的中国作家,就决定请我们吃饭,吃烤鸡。
她特别说明,鸡是她自家养的。
我们当然乐意。
③外面下着小雨,颇有凉意,而室内壁炉里面的木柴在熊熊燃烧,带有松柏香味的温暖像是一直暖到我们心里。
格尤的厨艺不错,她烤制的嫩鸡黄朗朗的,外脆里酥,的确很好吃。
我们用刚刚学到的两句英语,一再赞美,夸烤鸡的味道太棒了,她的厨艺太棒了,她本人也太棒了!格尤对我们微微笑着,一再说谢谢,谢谢!④我隐隐觉得,格尤有话要对我们说,但因语言上的障碍,她的话没能说出来。
话没能说出来,她像是怀有心事一样。
格尤的生活如此优裕,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心事呢?⑤过了几天,格尤又让人给我们捎话,要请我们看一个电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