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遗传的基本规律
20.1.1 孟德尔及其豌豆 杂交实验
1856年,豌豆杂交实验 8年 7对性状
孟德尔选用的实 验材料——豌豆
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20.1.2 分离定律:一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圆:皱 = ( 9 + 3 ):( 3 + 1 )=3 :1 黄:绿 = ( 9 + 3 ):( 3 + 1 )=3 :1 所以,9:3:3:1可以分解为两个3:1 所以, 9:3:3:1是二项式(3/4+1/4)2展开式的各项系数
C. 提出假设
♂配子
RY 1/4 Ry 1/4
RY 1/4
RRYY 1/16 黄圆
第20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20.1 遗传的第一定律 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 20.3 孟德尔定律的拓展 20.4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0.5 性染色体与性连锁遗传 20.6 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20.7 高等植物的细胞质遗传
生命最重要的本质之一:
性状特征自上代传至下代——遗传。
• 在孟德尔以前,人们看到遗传现象,猜 想遗传是有规律的,甚至在农牧业育种 中实际运用了遗传规律,但是,一直找 不到研究遗传规律的恰当方法。
图 豌豆两对性状的实验
E. 得出自由组合定律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后,独立自由地组 合到配子中。 (注意:不是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 实质: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自由组合
20.2.2 人类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
人类遗传学 难度大
人类世代平均时间长,约为20年 伦理学
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20.2.1 两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A. 杂交实验 B. 结果分析 C. 提出假设 D. 检验假设 E. 得出自由组合定律
B. 结果分析
P1 F1
黄圆 × 绿皱 RRYY rryy
黄圆( RrYy )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315 101 108 32
9: 3: 3 : 1
20.1 遗传的第一定律
• 20.1.1 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实验 • 20.2.2 分离定律:一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0.1.1 孟德尔及其豌豆 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生平: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 奥地利人 (祖父 园艺工人;父亲 农民)
古典哲学、数学、物理学(奥尔米茨大学 哲学院)
图5上眼脸有无褶皱
1、双眼皮 2、单眼皮
图6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图8 双手手指嵌合
1、右手拇指在上 2、左手拇指在上
20.2.3 孟德尔定律的精髓
颗粒遗传理论(particulate inheritance):
每个基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1)熟悉并掌握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念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分离、分离定律; 遗传因子(基因); 基因型、表型; 纯合体、杂合体; 正交、反交、测交、回交、自交。
2) 孟德尔的实验与分析
2) 孟德尔的实验与分析
A. 杂交实验 B. 结果分析 C. 提出假设 D. 检验假设 E. 确定分离定律
A. 杂交实验
20.2.2 人类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
发型 手指背部 面部 耳垂
显性 V字形前额发际 长毛 有雀斑 游离耳珠(耳垂)
隐性 平直发际 无毛 无雀斑 无耳垂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
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rY 1/4
RrYY 1/16 黄圆
RrYy 1/16 黄圆
rrYy 1/16 黄皱
rrYY 1/16 黄皱
黄圆 9 ∶ 绿圆 3 ∶ 黄皱 3∶ 绿皱 1 图 豌豆两对性状分离比棋盘法图解(庞尼特方格)
决定两对性状的基因各自保持独立;
形成配子时,同一对基因各自独立分离,不同 对的基因则自由组合。
D. 检验假设(测交)
P
(P) 黄圆
RRYY ↓
配子: (RY)
×
(F1) 黄圆
RrYy
↓
× (P) 绿皱
rryy ↓
(RY)( Ry)( rY)( ry)
(ry)
F1
黄圆 ( R_Y_)
↓
F2
正交: 98 粒
反交: 94 粒
黄圆 (R_ Y_) 31 粒 黄皱 (R_ yy) 27 粒 绿圆 (r r Y_) 26 粒 绿皱 (r r yy) 26 粒
B. 结果分析
实验继续到第6代,每代结果均一致 证明:F2,F3,F4……中产生的3:1 实际上是1:2:1
C. 提出假设
❖基因决定性状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
性状 ❖配子只含一对等位基因
中的一个 ❖配子随机结合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
相互分离
D. 验证假设 证明:F1杂种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RRYy 1/16 黄圆
ry 1/4
RrYy 1/16 黄圆
rY 1/4
RrYY 1/16 黄圆
♀ 配
Ry 1/4
子
ry 1/4
RRYy 1/16 黄圆
RrYy 1/16 黄圆
RRyy 1/16 绿圆
Rryy 1/16 绿圆
Rryy 1/16 绿圆
rryy 1/16 绿皱
RrYy 1/16 黄圆
rrYy 1/16 黄皱
E. 确定分离定律
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混淆,保持其独立性。 在形成配子时,按照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分离定律的普遍性
水稻:有芒×无芒→有芒 3有芒∶1无芒 小麦:无芒×有芒→无芒 3无芒∶1有芒 番茄:红果×黄果→红果 3红果∶1黄果 猪毛色:白猪×黑猪→白猪 3白猪∶黑猪
• 孟德尔分离定律对一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遗传 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图 豌豆两对性状的实验
D. 检验假设(测交)
P
(P) 黄圆
RRYY ↓
配子: (RY)
×
(F1) 黄圆
RrYy
↓
× (P) 绿皱
rryy ↓
(RY)( Ry)( rY)( ry)
(ry)
F1
黄圆 ( R_Y_)
↓
F2
正交: 98 粒
反交: 94 粒
黄圆 (R_ Y_) 31 粒 黄皱 (R_ yy) 27 粒 绿圆 (r r Y_) 26 粒 绿皱 (r r yy) 26 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