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训练【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15分)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小题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与俱入山崖()(2)使为书招张世杰()(3)其末二句云()【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小题4】“不拜”表明文天祥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4分)【小题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4分)【答案】【小题1】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2】(1) 一起 (2)写 (3)说【小题3】B【小题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小题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知识记忆直接作答即可,此诗源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比如各句译点的不同,考查语境,从其后“将不失为宰相也”来判断,对方是劝降,先排除CD两项,再根据“以”为“用”来判断,答案正确是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阅读短文即可知是文天祥说的最后一句话。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5】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的内容比如“弘范遂以客礼见”理解其君子之风。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
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
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
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
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
狗呻吟彻晓。
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
”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
”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人曰:“若尔,便不相出。
”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
”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却后五日,狗夜走还。
(选自《搜神后记》)【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
②跬步:半步。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狗便走往水中录毕,走送之B君可出我。
远出海门C乃语路人云此中人语云D火至免焚数至八层【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以身洒生左右草上计日以还B生醒,方见之物外之趣C系之而去结友而别D 堕于空井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小题3】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1)用“/”断句,只划两处。
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2)用现代汉语翻译。
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小题4】根据选文回答。
(4分)(1)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2)文中哪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用原句回答)【答案】【小题1】 (3分)B【小题2】 (2分)C【小题3】(2分)(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2)(杨生)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
【小题4】(4分)(1)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2)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走”都是“跑”的意思,B项两个“出”一为“使……出来”一为“出现”,C项中两个“语”都是“说”的意思,D项中两具“至”都是“到”的意思。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点评:本题有难,学生思考判断的字词比较多,容易混淆。
学习古文时,要对一词多义的字词作归纳记忆,积累都越多,才能熟能生巧。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以”一为介词“用”,一为连词不译;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助词“的”;C 项两个“而”都是当连词,表示顺连,D项两个“于”一为“在、到”一为“比”。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点评:本题不难,几个词是常见字词,比较容易判断。
古文字词一词多义是很多的,变化比较复杂,要掌握一词多义,必须在学习里仔细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归纳特点,加强记忆。
【小题3】试题分析:划分朗读节奏,先将句子翻译好,分清几个层次,在层次间划开即可。
翻译句子时先把字词含义弄清,再组成句子。
考点:节奏划分,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课外古文,学生不熟悉。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
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
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写到狗两次用巧妙的办法救了主人的命。
别人要求以狗为交换救杨生杨生不答应,在此情节中找到杨生说的话。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阅读。
在阅读时,要根据所提问的问题,找到与问题有关联性的信息,有现成的句子就摘录,没有就自己概括。
3.王武恭公德用①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②,乃罢枢密③,出镇④。
又贬官,知随州。
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
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
”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① 王德用,北宋名将,谥武恭。
②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
③枢密:宋朝中央政府高官。
④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2分)(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2)久之,道辅卒()【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道辅在工作的时候谈论其他事情,难道妨碍我了吗?B.孔道辅在自己的职位上说职责内的事,怎么是害我呢?C.孔道辅在自己的官职上说相关事情,莫非他是想害我?D.孔道辅在安排职务的时候说到其他事情,难道要害我?【小题3】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小题4】本文主要表现了王武恭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答案】【小题1】(1)善于,擅长(1分)(2)死,去世(1分)【小题2】B【小题3】(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
【小题4】不计较个人得失(或:有度量)(1分)忠心为国(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善”根据语境是“善于”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好”的意思;(2)“卒”根据语境是“去世”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或“终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以是因为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岂是怎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根据“又贬官,知随州。
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这几句话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本道题,根据贬官后的文字描写来概括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
”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这句话分析出“王德用”是一个“有度量”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中对其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也有对其进行细节描写,还有运用侧面描写,总之,多角度的分析人物,人物的形象才会饱满。
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
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
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
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