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认识与实践”。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

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高考注定与以往不同,在各种防疫措施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全国约1071万名考生于7月7日奔赴考场,开启一场大考,这一天上午的语文作文题也成为众议的热点。

今天的课程,我们从两个作文题目说开去,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哲学命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一)认识与实践学生探究活动:根据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内容,请学生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后面讲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铺垫。

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①对自己外貌的认识,“镜子”是什么?②对自己性格个性的认识,“镜子”是什么?③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识,“镜子”是什么?③对自己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认识,“镜子”是什么?1.认识(1)认识的含义通过梳理归纳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照镜子、看照片,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特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他人反馈,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个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中的表现以及他人评价,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综合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国家需求的分析判断以及古圣先贤、历代名人的亲身经历和至理名言,还有师长教诲,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所有这些认识中,我们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自我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两个阶段学生继续探究:以上四个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总结出第一个方面关于外貌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其他三个方面的认识是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分析:关于外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眼睛观察所得,看到的是外在的表象,并不能看到外表下面的脾气秉性、能力等内在的特质,这种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外在表象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其他如:我们在实践中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机能直接感受到的万事万物的颜色、气味、形状、温度、声音等等。

(可以用核桃来具体举例说明)。

总结: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分析:比如,某某同学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肤色健康、短头发、大眼睛、声音洪亮等等,每一种特点都给观察的人以感觉,众多外在特点综合起来就成为知觉,等我们想起这位同学的时候这些外在特点在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就是表象。

②理性认识分析: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不易,自知更不易,都需要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

性格特点是热情、慷慨、宽厚还是冷漠、吝啬、刻薄,为概念性的认识;在能力方面,领导力强还是执行力强,文采出众还是能言善辩,擅长体育还是绘画或者是军事达人,为判断性的认识。

这些认识都要在经历数次实践之后才能形成。

对于生活、生命的认知和规划,更是要在无数次前人、师长的经验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后才能理性地获得,为推理性的认识。

综合起来就是认识的第二种形式:理性认识。

总结: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二者的关系分析:对自我的完整认知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性认识仅限于表象,必须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才有可能完整、深入地认识自己。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总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分析:比如,通过对核桃的观察获得核桃形状、颜色等的感性认识,自己或看到别人敲开核桃壳尝到核桃仁之后获得核桃壳内有桃仁以及如何获得的理性认识,再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获得核桃仁有营养价值、核桃树种植方法、什么样的核桃品种能种植出优质的核桃的理性认识,以及如何通过核桃制作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酒等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帮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这样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

2.实践过渡:前面我们讲感性认识的时候,明确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另一个高考作文题讲讲实践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学生探究活动:从下面高考作文题目中介绍的北斗,联系其他更为详细的介绍北斗的材料,分析其中蕴含的实践的观点。

观看视频:《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北斗建设的“三步走”》、《中国北斗服务全球》(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从起步到全球组网,北斗建设的‘三步走’”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展示。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中国北斗服务全球”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展示。

)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引导归纳出实践的含义、特点和三种基本形式: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这一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②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所需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③为什么要建北斗?说明实践的什么特点?④北斗的建成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1)实践的含义学生分析问题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这一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对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与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升空的不同。

总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

因此,大鹏扶摇直上不是实践活动,中国人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升空才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学生分析问题2: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所需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总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需要的因素包括人、技术、材料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同时研发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要受到经费、技术、材料以及地球自转、卫星轨道运转等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分析问题3:为什么要建北斗?说明实践的什么特点?总结:建北斗一是要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服务;二是要发展卫星导航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三是要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因此,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学生分析问题4:北斗的建成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总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前后8万多工作人员、300多家研发单位、接续奋斗20余年的科研成果。

因经济条件、技术所限,北斗一号虽解决了中国卫星导航从无到有,却存在定位精准不足、服务仅限于国内、使用时设备需具备卫星发射信号功能等缺陷。

北斗二号解决了这些缺陷,但也只是能主要覆盖亚太地区,并不具备全球使用的条件。

直到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这些缺陷均已解决。

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学生探究:将以下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并根据实践基本形式的不同列举其他实例说明。

① 2018年10月24日,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② 2018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在北京宣布,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③科学的防沙措施加上合理的政策,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

这意味着,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很快要从陕西的版图上“消失”了。

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更使社会主义的实现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为现实。

总结:实践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①③,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江堰工程、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公路、铁路、建筑、农业、工业生产等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④,以及各类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等。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②,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探月工程、四大发明、相对论、万有引力的发现等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前面的两个视频和如下“北斗”立项过程的材料,分析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对这颗苏联卫星进行观测的过程中,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了卫星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并提出可以用来实现卫星定位导航。

随后,美国海军启动研制“子午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并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成功。

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赵九章也敏锐地认识到卫星导航的重要性,并适时提出了研制导航卫星、建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规划和构想。

1969年,中国卫星导航工程的先驱、代号为“691”的“灯塔一号”工程立项。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卫星初样阶段工作全部完成,即将转入正样研制。

然而,由于国家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也比较薄弱,加之原定的技术指标渐显陈旧落后,“灯塔一号”任务被撤销。

但这些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科研人员,积累了技术经验和技术储备。

1983年,陈芳允提出了用两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对地球上的物体进行定位,并可同时进行通信的设想。

此后,他带领课题组研制了“双星定位通信系统”,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实现了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为我国研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