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2、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还是要考虑提高,除了与抗震等级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型有关,当场地类型不是II类时,注意查阅抗规。
3、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和部分采用桩基的情况,以前版本是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的,本版规范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但是相应的措施是什么,现在还不明白。
4、建筑形体,多出建筑形体的概念: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5、扭转不规则,多考虑了一种情况,即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位移比最大限值1.5可适当放宽。
6、有转换层时,转换层上部的结构受力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7、新版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
目前没有弄明白这种性能化设计怎么实现。
8、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3.10.3,属于抗震性能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9、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需要钻孔,且钻孔数量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问题:该钻孔是专门用于测剪切波速还是兼作他用?)10、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多层建筑,可以根据岩土层性状,按规范给出
的表结合当地经验估算土层剪切波速。
11、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与持力层的岩土性状有关,越是密实,承载力高的土层,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越高。
12、在地震作用下,对天然地基基础的基底零应力区域有一定要求,其他荷载作用可参照该要求,但不一定遵守?
就换填砂石的比例问题讨论:(对于地基处理采用3:7砂石还是7:3砂石,如荷重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换填时采用3:7砂石,砂少石多,对承载力改善较好,若承载力要求不高,地质条件本身较好,换填时采用7:3砂石,砂多石少,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即可。
)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关于时程分析结果,以前规范要求采用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新版规范区分了两种情况,时程曲线只有三组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当采用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理解时程曲线要么选取三组,要么选取七组以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数量,不好界定,或者四组到六组之间也要按包络值取用时程分析结果。
时程分析法结果作为补充计算方法,主要是指对计算结果的底部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比较。
当时程分析法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相关部位的构件内力和配筋做相应调整。
如何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根据新抗规条文说明,主要是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均要符合规定。
1)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意思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
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
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
近或相同。
2)有效峰值一般指加速度有效峰值,每条时程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峰值,计算时,要将该峰值调整为规范表5.1.2-2中规定的数
值,即找出时程曲线的最大峰值EPA,然后用规范规定的地震
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Sa除以最大峰值EPA,就可用得出调整
系数,在程序进行计算时,输入该时程曲线和相应的调整系数
即可满足规范规定的Sa值。
应注意,该调整系数是将整个时程
曲线的幅值均按比例放大了,而不仅仅是放大了峰值而已。
3)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
根据规范的定义,是从首次到达该时程曲线最大峰值的10%那一点算起,到最后一次到达最大峰值的10%为止。
有效持续时间一般为结
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4)采用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意思是采用
的多组时程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
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对应于结构主要振型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5)目前的问题,怎么将时程曲线转化为反应谱曲线?据说MIDAS 里有转化工具,但是在sap2000里面没有找到。
2、时程分析时,时程曲线的来源。
如sap2000和MIDAS之类的软件都带有一部分时程波,可用在这些时程波中选取本工程适用的,但是,当这些曲线与要分析工程的条件相差甚远时,要怎么收集与本工程条件相近的时程波呢?
3、平面投影尺度很大(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空间结构,要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1)采用哪一种输入,与结构的支承条件有关;
2)对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可采用三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目前问题:支承结构和上部空间结构的刚度比怎么计算是个难点,按理说,三向多点输入应该两种情况都适用,若判断困难时,直接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对两边线支承空间结构及圆柱面网壳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对长悬臂构件,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
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4、各种输入的概念
1)单点一致输入,即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2)多向单点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最大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1.00:0.85:0.65(理解是对整个结构,每一次计算也还是只输入一种反应谱或时程波,但是输入的反应谱或时程波在三个方向上均有作用,且每个方向的大小不同,以水平主向为基准,其他方向按比例取值)
3)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输入不同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计算,估计可能造成的地震效应。
(这个貌似也太困难了,对空间结构,支承点很多,每个支承点都要输入一种反应谱或者时程波)
4)行波效应将使不同点支承结构或支座处的加速度峰值明显不同,相位也不同,从而使不同点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不同,计算分析时应考虑这些差异
5、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特征周期或频率或阻尼)之间的函数关系。
6、对于规范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曲线,影响反应谱曲线形状
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lfa-Max,决定了反应谱曲线的高低,代表地震动强度的大小,另一个是场地特征周期Tg,决定了反应谱曲线的胖瘦,反映了场地条件和震中距离及震级大小的影响。
7、规范给出的反应谱不是实际地震的反应谱,它在制定时需要考虑适应于各种情况,实际上是通过很多实际地震反应谱取包络形成的,已经包含了阻尼的影响。
8、关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新版规范增加了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
其地震影响系数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特征周期按第一组采用。
9、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对一般的结构,包括三项内容,其一为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其二为风荷载效应,其三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即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内力与水平地震作用产生内力及风荷载作用产生内力组合。
且只有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建筑,风荷载才参与组合,普通一般结构就只有两项。
10、关于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是对构件承载力的调整,地震作用效应本身,即有地震作用组合时的构件内力则不受γRE的任何影响。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是对构件承载力(R)的调整,并非是对构件内力(S)的调整,只有当构件内力对截面承载力有影响时,γRE才会对构件内力直接产生作用。
否则,γRE与构件内力只会在形式上相关,而不是对内力的调整。
在构件抗震验算时,应直接采用S≤R/γ
的形式,首先确定γRE,然后根据构件内力和几何尺寸分别计算S RE
和R,最后再代入S≤R/γRE中对所求问题进行求解。
不宜采用γRE S
≤R 的形式进行求解,特别是不应先对内力γRE用进行调整,然后
再进行随后的计算,以避免引起概念上的错误和γRE的不正确应用。
即在内力计算和抗力计算的过程中,都不能将γRE带入,待最终的内力和抗力计算出来时,再将γRE带入进行验算。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1、对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新版抗规的数值有所变化,
特别是7度和8度,制定方案时应注意查阅。
但对于板柱-抗震
墙结构,适用高度大大的提高了。
2、判断抗震等级时,注意高度界限变小了,由原来的30m变成了
24m,确定抗震等级时注意查阅规范。
3、框架计算时,规范规定在程序理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乘以一定
的系数,以达到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抗震概念,新版规范对
这类的系数进行了调整,多数系数均有增加,个别系数大小保
持不变,具体见下列的表格:
抗震计算调整系数新旧规范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