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城市设计的过程与成果

第五章城市设计的过程与成果


目的:街道主导建筑。
建筑退线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形成与否。 建筑退线所形成的空间、界面、尺度、用 途等对步行者的心理感受造成最直接的影 响。从而决定了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以及 相应的空间活力。
研究建筑退后的地块建设模式,尽力解决 其退后过多、窗户减少而导致的行人感觉 被隔绝。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专题研究与解析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1) 定量目标
– 自然因素:气候 地理 资源
– 设计导则:容积率 高度 密度 体量 后退距离
2) 定性目标
1970年旧金山城市设计预设目标

舒适

视觉趣味

活动

清晰与便利

独特性

空间的确定性

视景标准

协调性

多样性

尺度与格局
罗纳德.托马斯在“城市设计”中提到的6条评价标准
相应的标准:《悉尼城市中心管理图 则》的第一个规定就是:“建筑沿街 对齐”。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专题研究与解析
③ 退线空间的使用。 大多数城市设计规定,建筑退线空 间应直接与步行道相邻,形成完整 的步行空间,以加强建筑底层与街 道空间的活动联系。 绿化带应集中布置于步行带与车行 道之间。 设计良好的建筑前遮蓬空间可用于 摆放餐座。 相应的标准规定:《悉尼城市中心 管理图则》《FortLauderdale市中 心城市设计导则》
5.控制 到场权 活动权 使用与改造权
• 问题: 城市设计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第四节.城市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 一、公众参与 • 1公众参与设计的缘起 • 城市是大众的城市 • 设计者与公众的价值观对位 • 设计者的角色定位 • 2公众参与的方式 • 公众作为设计组成员之一 • 设计决策向公众透明 • 设计成果征求公众意见及反馈 • 二、城市设计管理 • 1城市设计的管理特点 • 2城市设计管理的机构与机制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专题研究与解析
③ 退线空间的使用。
建筑退线空间不应用于停车,停车 场应设于地下或建筑背面。
相应的标准规定:《悉尼城市中心 管理图则》《FortLauderdale市中 心城市设计导则》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书目与思考
金广君著,《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
本章的思考题: 如何在城市设计中体现较为抽象的价值标准? 什么样的城市算好的城市?
谢谢大家!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专题研究与解析
① 建筑退线分为街墙退线和塔楼退线;并 规定街墙的高度。
界定街墙高度,两部分退线分开控制。街 墙部分控制目的在于形成街墙。
街墙高度以上的建筑退让和建筑体量控制 的目的在于减少高层建筑对地面公共空间 的不利影响。
如《悉尼城市中心管理图则》规定:市中 心建筑街墙高度控制在20米-45米之与成果
第二节 城市设计的成果与表达
1、城市设计的文件 城市设计的政策法令 城市设计导则
2、城市设计的图纸
日本横滨某步行 街
渥太华中心区街道 小品设计导则
深圳的街道退线与界面专题研究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专题研究与解析
5.1 目的 5.2 经验借鉴 5.3 案例分析 5.4 控制措施
5 建筑退线和界面
专题研究与解析
②统一建筑街墙退线的距离和贴线率。
首先,建筑退后街道不能太大,例如 欧美的普遍标准是不多于 25英尺(约 7.6米)
其次,统一退线,街墙部分退线不得 多退,规定贴线率形成连续的“街墙” 界面。 如一些贴线率规定为75%。
④建筑街墙界面的要求以及建 筑底层使用功能的规定。 许多城市设计导则规定临街建 筑底层必须为商业功能; 建筑底层应采用通透的开门开 窗立面处理而不是无法引发任 何活动的空白墙面;有些规定 街墙窗墙比不少于50% 相应的标准: 《FortLauderdale 市 中 心 城 市 设 计 导 则 》《 悉 尼 城 市 中 心 管 理图则》
1.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 2.人的舒适性 3.空间特征 4.土地的综合使用 5.环境与文化联系 6.建筑艺术与美学原则
凯文.林奇的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指标
1.活力 延续性 安全 和谐(环境与人)
2.感觉 场所特征 元素的结构 方位感 时间感
3.适宜性 建成环境与人类行为心理的适宜
4.可达性 人与人 人与物 人与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