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 哲理散文阅读(兼谈抒情散文)之整体感知技巧
设计与执教: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哲理散文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3、懂得运用整体感知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重点: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难点:懂得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给学生出示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明确:考点1、2、3是关于文章整体感知的考查,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导学 2、方法指引 (1)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主旨,把握情感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 3、实战演练 二 知识导学: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以议论为主,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严密的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那么,我们如何从整体上阅读哲理散文呢? 三 方法指引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或某事,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海燕》一文,只要抓住海燕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与北平冬天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最后是从遣词造句中入手。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 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如《那树》——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
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让学生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二)是要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白文章怎样写 诀窍:找要素、理顺序、抓线索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注意标志性的语句、段落) 3、抓线索——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如《藤野先生》 向学生介绍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各段的中心句; ⑤过渡性语句; 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明确:在阅读时,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如《那树》,线索是:那树的生命经历,文章的思路——描写了那树在早期、近期、现时的不同经历。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三)是要分析主旨,把握感情——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 【方法】 首先要熟悉散文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然后是从文章所选的材料中概括主旨。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文章所选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从而把握住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那树》,作者描写那树在早期、近期、现时的不同经历,目的是借那树的命运,引发深重的思考:人类的文明发展应该如何与自然共存? 其次要抓住散文的文眼。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显性的句子,我们谓之文眼,有的是隐性的句子,实际上也是文眼,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这个文眼好像一根红线连贯全文,把握了这根红线,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就不在话下。 如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文眼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背影” 朱自清《春》的“文眼”在结尾三个比喻句上,也就是赞美春天的新、美、健,充满着希望和力量。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文眼”在开头,也就是“没有风声、温暖、响晴,是个宝地”等词语上。找到了“文眼”,概括主旨起来就方便多了。 第四是把握散文的感情基调。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我们对于散文的开头不可以掉以轻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全篇语言的底色。阅读时,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尤其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开篇就奠定与父亲的深情。 【提示】概括主旨的对策: 1、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辨清类型(叙事、写景、咏物、咏史……) ①写景——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之处; 《雪》:朔方的雪——孤独、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春》、《济南的冬天》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 ②写人——因人抒情——主旨在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藤野先生》、《阿长与》 ③写物——借物抒情——主旨在物人相通之处; 《爱莲说》,“莲”——高洁、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等——“君子” ④哲理——托物说理——主旨在物与理相通之处。 《陋室铭》,“陋室”——表达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志趣。 3、注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格式:此文通过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或此文通过记叙了……的故事(经过等),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或思想感情),表现了对……的赞美(或揭露、批判)。 如《春》,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4、抒情散文中的“哲理”(主旨)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每一屡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②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 ③“物”的形象或物的象征意义;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野菊花》、《秃的梧桐》 ④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海燕》的结束语 ⑤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文中警句、篇末结束语);《紫藤萝瀑布》、《谈生命》 ⑥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 ⑦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 阅读时应迅速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旨的提示语、关键词语,然后将其加工、概括。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小结:整体阅读感知的三步方法——明白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 四 实战演练 学生阅读赵丽宏的《看雪》一文,然后根据本课学习过的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解决文后练习。 看雪 赵丽宏 百度文库 -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6 年初在北京,正好遇上一场大雪。 雪是无声地降落的。那天傍晚天色灰暗,也没有大风呼啸,以为只是个平平常常的阴天。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窗外亮得异常,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严严实实地被耀眼的白雪覆盖了。从近处屋顶上的积雪看,这一夜降雪约有三四寸厚。而此刻,雪已经停了。离我的窗户最近的一根电线上居然也积了雪,雪窄窄地薄薄地垒上去,厚度居然超出电线本身的四五倍,所以看起来那根电线就像是一条长长的雪带。凭空徒添这许多负担的电线在风中紧张地颤抖着,显得不堪重负,真担心它马上就会绷断…… 这是怎样的一夜大雪?那些飘飘洒洒的轻盈的雪花在夜空中飞舞时,当是何等的壮观!假如集合这地面上的所有积雪,大概能堆成一座巍峨的雪山了吧。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玄妙的造化和神奇的力量更使人惊叹呢! 雪的世界是奇妙的。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云中,城市原有的层次都淡化了、消失了,一切都仿佛融化在晶莹的白色之中。下雪之前的世界究竟是何种颜色?现在竟然想不真切了,人真是健忘。 然而,这雪景似乎不宜久看,看久了眼睛便会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也许,人的眼睛天生是喜欢丰富的颜色的吧。白色,曾经被很多人偏爱,因为它拥有很多美好的属性,譬如纯洁,譬如宁静,譬如清高,等等。但是大多数人的喜欢白色,恐怕只是喜欢一束白色的小花、一朵白色的云、一方白色的丝巾、一件白色的连衣裙……要是白到铺天盖地,那就消受不起了,眼前这无边无际的雪景,便是极生动的一例。 茫茫的白色世界有一些鲜亮的色彩开始蠕动。几辆汽车像笨拙的甲虫爬上了马路,行人也三三两两走上了街头。车和人经过的地方,清晰地留下痕迹。车辆和脚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雪地神秘的面纱——积雪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厚,车辙和脚印中显露出大地原有的色彩。晶莹寒冷的雪只是表象罢了。 一群孩子走到楼前的雪地上,又是滚雪球,又是打雪仗,尖尖的嗓音和雪团一起飞来飞去,弄得一片喧闹。最后他们的目标一致起来——堆雪人。极有耐心地用手捧,用脚刮,一个矮而胖的雪人居然歪歪斜斜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雪人周围的雪黯淡了、消失了,孩子们在欢言笑语中清除了他们这方小小天地里的积雪。他们又奔着喊着跑去开拓他们的新疆域了,雪人孤零零地丢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