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 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分关注,WTT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供大家参考!“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 第 1 页 共 1 页

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 第 1 页 共 1 页

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传播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手持一个匣子,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匣子内所装物品是什么、学生议论:有的说 第 1 页 共 1 页

钻个洞看,有的说摇一摇听听,有的说用X光透射。启发教师:那假设这是地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学生讨论: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教师解释:很好,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打钻井探究,目前最多只能钻3000米,遥感感知的深度也很有限,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地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状况、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 【板书】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振动造成的。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师: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又称剪刀波,破坏性较强。纵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又称推进波,破坏性较弱、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师:大家感觉过地震没有?如果有机会可有去台湾或是日本感觉一下,其中,台湾每天平均有40次地震,能够感觉到的有 第 1 页 共 1 页

3、4次之多,我们福清也常常波及,那大家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生:先感觉到上下摇晃,再左右摇晃。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师,很好,那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师:船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还是和在地面的感觉一样呢?生:感觉到上下颠簸师:为什么只有上下摇晃呢?生:这是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无法再液体中传播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物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是不同的,固态物质中横纵波都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中只有纵波能够通过,并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在三态中也是不同的,固态大于液态大于气态。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请同学们总结刚才所讲的,根据表格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分 类特 点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P波)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S波)较 慢固 体师: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均一的吗 第 1 页 共 1 页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所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师:根据这种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同学们打开书21页,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波速有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并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深度(千米)03691215100020003000400050006000速度(千米/秒)SP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生:离地表33千米处有个莫霍界面,在2900千米处有个古登堡界面师: 很好,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资料发现了33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2900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特 点界 面深 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变化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33 km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古登堡面2900 km 第 1 页 共 1 页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师: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板书)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生: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师:软流层的位置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思考2: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思考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师: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