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

摘要:本文以20 00至20 05 年共6 界《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 在奈达等效翻译理论的基础上, 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入手, 结合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外宣传的特珠禽要对其中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用语的时等翻译进行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奈达; 等效翻译; 词汇层面; 语篇层面;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用语一、引言《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向其人民代表所做的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 总结过去尸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 部署针对中国国情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 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以及中国在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倍受世界瞩目。

但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却很有难度. 首先, 它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 对译文准确性的要求极高, 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甚至国际关系,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其次, 不少中国特有的新提法、新概念不断涌现, 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第三, 行文结构和用词极具中国特色, 也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川。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出发, 结合交际理论、读者反应论和信息论在6 0 一70 年代提出了“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 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语体, 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心] 以’奈达主张译者应着眼于读者来考虑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以译文信息内容和交际效果对等为目的, 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改变原文形式, 重组信息, 重建形式和语义结构, 使译文读者能以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80年代他又将其修正为“功能对等’, , 其实两者实质上是相同的, 重点都在“ 对等” 上。

等效翻译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用相当广泛。

《政府工作报告》译语接受者是外籍人士, 其语言、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历史、生活习惯等都与我们不同。

因此, 译者必须从外国读者的角度出发, 灵活运用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 使他们看懂、听崔, 最大程度地领会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达到交际与对外宜传的目的。

本文以最近六届《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 在等效翻译理论的基础上, 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入手, 结合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外宣传的需要对其中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用语的对等翻译进行探讨。

二、词汇层面对等处理的五个方面(一) 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基本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事关国家大事, 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定稿的, 均有准确定义。

其中有不少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特别是涉及到方针政策和国家主权的, 必须吃透原文, 多从政治方面进行深人解读, 掌握好翻译的分寸川。

1.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提法早期被翻译为“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

但是, “精神” 被翻译为“ sp ir itual” 是不妥的。

中国人理解“ 精神” 是相对于“物质” 而言, 是指思想素质、道德规范; 而“ spiri t ”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幽灵、鬼魂、精灵等, 宗教意味也很浓。

若用“ eth ic ” 则比较妥当, 因为“ethic ” 是指“principles of right conduct or a system of moral values ” 。

所以,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译为“ material and ethical progress” 。

2 . “廉正建设”“ 廉政建设” 曾被译为“construct clean politics ” (十三届五中全会词汇, 《中国翻译》, 1 9 90 年第2 期) , 但这种译法很有问题。

首先, “co ns t ru ct ” 多指工程建设, 用在这里显然不当。

其次, “p o lit ie s ” 往往含有贬义, 如“ o ffie e p o lit ie s ” 是“ 办公室里的明争暗斗” 。

因此在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把“ 廉正建设”改译为“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 。

3 . “能上能下”从字面上理解可翻译为“to be ready to accept a higher or lower post”lo w e r Po st ” 、但是“ 能上能下” 不仅指不论职务高低都愿意去做. 尤其指担任了较高职务之后, 也愿意去做较低职务的工作。

因此, 应翻译为“to be prepared for both promotion and demotion” 。

4 “ 打得魔, 不变质”这里有人把“ 变质”译为“degenerate ” 意思是“腐败” ·不是很恰当。

因为“ 变质”不仅指“ 腐败” . 而主要是指解放军性质不变。

所以可以译为“be able to fight and win and always maintain its political color” 。

同时, 社会不断发展, 有的政策也在更新, 相同词汇在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含义, 要注意译法的更新。

5 “ 全面建设小康社要深人理解“ 全面” 和“ 小康” 的含义。

“ 全面” 曾译为“ a c r o s s the c o u n t r y” , 这样意思就变为“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小康社会” , 显然不准确。

这里的“ 小康”与“ 三步走” 里“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不同, 意思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

“ 小康”原来主要指经济生活比较富裕, 没有政治、文化上的含义。

而这里与“ 全面” 一起, 是指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所以, 应译为“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6 . “ 外向型经济”这个概念在改革开放早期就提出来了, 当时多半指出口,因此被译为“ e x p o r t 一o r ie n t e d ee o n o m y” , 这一译法沿用很长一段时间。

可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 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含义, 不仅指出口, 也指吸收外资和到国外投资办厂, 即“ 引进来” 、“ 走出去” , 所以应该改译为“ o u tw a r d一lo o k in g e e o n o m y” 。

(二) 汉语中许多政策或社会新现象新问题, 常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言简意赅, 便于传播, 如“ 打非” 。

翻译时需要增补原文中没有的词语,将其隐含成分表达出来。

这些隐含成分有语义上的, 也有政治文化背景上的。

增词不但不违背“信” 的原则, 而且使译文确切清楚, 做到使读者准确、清楚、顺利地了解原文, 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阁(翻4一2 45) 。

1. “ 两岸”“ 两岸’, 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 对中国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但若译文不补上“ 台湾海峡” 一词, 外国读者未必知道“ 两岸” 是指何处。

因此, “ 发展两岸关系”应补译成“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

2 . “ 打假” 、“打非” 、“打拐”这三个词英译前都需先补全词义, 即“ 打假” 二打(击制)假(或售) 假者, “ 打非” 二打(击) 非(法出版、制作、贩卖反动、淫秽、盗版书刊和音像制品等的罪犯) , “ 打拐” ~ 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罪犯) 。

可分别扩译为“crack down on counterfeiters or mount launch an attack on counterfeiters, mount an attack on illegal publishers, launch an attack on abductors of women and children” 。

3 . 汉语修辞语在程度上往往强于英语,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 大词”(h ig h一so u n d in g w o rd )使用频率高, 如“ 西部大开发” 中的“ 大” 其实没有实在意义; 第二, 同义反复(t au to lo gy )较为普遍。

《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常出现如“ 共同合作” 、“ 彻底粉碎” 这类短语; 第三, 汉语中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 程度” 、“ 关系” 。

对于这三种情况, 翻译时若一一对应必然导致词藻堆砌, 语言罗嗦, 反而削弱了语气。

这要避虚就实, 大胆运用“ 减译法” 。

“ 减译” 并没有违背“信”的原则, “ 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 而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 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文习惯的表达法的词’心。

所以, “ 减译” 并不意味着削减原意, 相反, “ 减译”是在对等的原则上精简浓缩。

(1 )西部大开发western development(2 )各国的共同努力multinatinal effort(3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to crack down on all kinds of crime(4 ) 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to eradicate various social evils(5 ) 实行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to adopt elastic flexible and diversifited forms of employment(6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to open further(7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to balance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四)(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报告, 有不少词意模糊的“ 宏观性” 词汇和词组高频率出现。

对于这类词汇和词组要吃透其具体含义, 说到实处, 还要看搭配,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

1 . “ , · · ⋯好”是汉语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词汇,含义模糊抽象。

有时用作结构上的补充, 使句子更通顺, 有时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做好” 、“ 搞好” 、“ 抓好”这样的表达。

翻译时按字面意思译为“ t o d o a b e t t e r 一o b o r d ow el l” 的情况较少, 而且难免带有中式英文的味道。

其实这类词并没有很大的实质意义, 关键意思是后面与之搭配的名词词组。

因此, 很多情况下都采取意译或者直接将后面名词词组的动词意义译出。

(z )进一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we need to do a better job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encounraging rural development(2 )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to create more jobs and administer social security well(3 )努力筹集和管好、用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we will work hard to raise manage and make good use of funds for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2. “ 建设" 在词典中通常解释为“b u ild , e o n s tr u e t ” , 若都套用此二词, 语法上虽说得通, 意思不免笼统模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