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1 诛、杀、弑的含义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如“杼弑其君”2 “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伯,讥失教也2 春秋三传是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的合称,简称《三传》。

其中《左传》成就最高,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偏重说理,略于记事,而且空言说经,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春秋左氏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大纲,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多年的历史。

善于在叙事中写人,同时又从人物活动中展现历史。

❖《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劝善”的精神,但抛弃了《春秋》“微”和“晦”的色彩,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语言的形象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左传》的重要成就。

❖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楚、吴、越等国贵族的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偏重记言。

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晋语》记骊姬害申生与重耳出走事件和《吴语》、《越语》记吴越争霸事件,都是精彩的部分。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战国时代的历史,尤其是战国纵横家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叙事更连贯、更集中、更富有情节性,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富有个性,如仪、、鲁仲连、触龙等写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长于铺,流畅恣肆,气势激昂,标志着先叙事散文语❖5《晏子春秋》❖一部春秋时代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

❖《晏子春秋》体现了历史著作从一国之史转变到一人之史的新趋向。

❖❖用的新水平。

❖从《春秋》到《战国策》可以看到: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具体的叙述,由单纯的记事发展到记事又写人,由概念性的表述发展到形象生动的刻画。

❖尤其是《左传》、《战国策》的作者,能够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甚至运用合理的夸、虚构,把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左传》概述❖一、《左传》的作者❖ 1 《史记》、《汉书》都说作者是鲁太史左丘明。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2 唐以后多有怀疑。

现代一般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国史官所著。

❖二《左传》的名称原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汉哀帝时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

在汉代,《左传》与《春秋》是别本单行,到了晋朝,杜预把它分散附在《春秋》经文每年之后,成为《春秋经传集解》,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其理由是:❖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容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左传》采用《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

❖但是《左传》不是解经而作,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巨大的创造。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如:❖“夫民,神之主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第三,重视民意和舆论如子产不毁乡校:“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第二节《左传》作品赏析、伯克段于鄢p72❖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集中写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的事情,暴露了统治集团的自私虚伪和贪婪奸诈,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思考·讨论❖(1) 历来论者都说庄公“奸狠”、“养成弟恶”、“唯恐其不行不义”、“至于用兵,母子兄弟自相残贼”。

你认同这些说法吗?为什么?❖(2) 结合作品,分析庄公、共叔段、武的性格特点。

庄公:虚伪狠毒,老谋深算共叔段:利令智昏、恃宠作恶、狂妄愚蠢武:自私狭隘、昏聩、助子为虐❖ 4 艺术特点A 刻画人物性格颇为成功。

作者围绕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

如从“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可矣”等简洁的对话中,刻画出工于心计的庄公纵恶导叛、引人入祸的险恶用心。

2 善于剪裁史料。

作者略写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详写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以集中笔墨刻画人物,揭示其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 3 成功的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颖考叔“食舍肉”、氏和庄公“隧而相见”等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二、宫之奇谏假道p78❖ 1 写作背景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虞公贪图财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公不听,这次借道晋国灭掉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

本文是写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

2、讲读作品3、思考·讨论(1)宫之奇进谏虞公的主要论点是什么?(2)虞公提出哪两条理由作为借道给晋国的依据?宫之奇对此又如何进行分析和反驳?(3)文章末尾记载晋灭虢后,又灭掉虞国,其作用主要是什么?(4)由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4 思想容本文记载的是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和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晰与敏锐,揭示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集团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尖锐矛盾,指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遭大国的侵略和并吞。

❖ 5 艺术特点深刻透辟的剖析、有条不紊的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宫之奇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论理,层次井然,激昂精辟,可惜国君不听,终致亡国,令人感叹不已。

在表现方式上,本文是叙事和议论并用,但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谷梁传》解说“虞师晋师灭夏阳”的一段文字:❖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挈其妻子以奔。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晋国两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灭虢之后复灭虞,这是春秋史上一件大事。

❖《左传》重点突出宫之奇的谏说,《国语》所记不过寥寥数语,最为简略。

《谷梁传》记言写人颇有特色,荀息知己知彼,老谋深算;晋献公顾虑重重、优柔寡断;宫之奇见识过人而明哲保身,虞君贪婪愚蠢、顽固拒绝,都是性格鲜明。

❖附录:❖ 1 姓和氏的区别❖“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如姬、、、姒等。

最大的原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

如黄帝亦号有熊氏。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

如傈傈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有三个女儿氏族,就有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进入阶级社会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贵族女子则称姓,它是外婚的标志。

❖命氏之法: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夏氏、周氏。

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如卢氏、项氏以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

以居处为氏,如东郭氏、柳下氏。

贵族女子的名字:待嫁的女子:在姓前冠之以序,如孟、叔隗、季隗出嫁后的女子:1 在姓前冠以国名,如姬,齐2 嫁与卿大夫,在姓前冠以大夫之氏,如姬贵族女子死后: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如武、怀嬴(文嬴)❖ 2 名、字、号:❖名和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岳飞,字鹏举;云,字子龙;有的“字”和“名”是互为反义,如朱熹,字元晦。

❖在周代,“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表示他们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另有小字,即乳名,如操称为阿瞒,禅称为阿斗。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由本人所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爱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