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药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药理学复习资料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兽药:兽药是有目的地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或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安全、有效 和质量可控的物质。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副作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是药物选择性低的结果,动物反应较轻,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的科学。 吸收作用:

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消除半衰期: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量效关系:即药物剂量-效应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剂量与其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药物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器官、组织的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 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症状。也称治标。 化疗指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值。化 疗指数越大,表明药物的毒性越小,疗效越高,临床应用价值越高,反之亦然。 交叉耐药性:指某种病原体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后,常对同一类的其他药物也耐药。 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范围。

1、药物代谢的意义 ① 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代谢物 ② 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化为有活性或活性较高的代谢物 ③ 脂溶性药物转化为极性大或解离代谢物,利于经肾排出(水溶性药物可不经转化直接经肾排出) 2、肾上腺素与麻黄碱的作用与用途比较 (1)肾上腺素药理作用:① 强心作用,为作用快而强的强心剂。② 使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较复杂,可使多数血管收缩,少数血管舒张。③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产生强大的松弛作用。④ 扩瞳 :使瞳孔辐射肌收缩。 临床应用:① 抢救心脏骤停:急救药,用于治疗麻醉和手术意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脏骤停。不宜用于一般心脏病的治疗。② 治疗各种过敏反应。③ 配合局麻药使用,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减小其毒性。④ 外用局部止血。 (2)麻黄碱药理作用及特点:① 与肾上腺素相似,能激动α和β受体,但作用特点相反。对心脏作用弱,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强,起效慢但维持时间长。② 有较强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③ 本品性质稳定、内服有效。 临床应用:① 主要用作平喘药,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等。与苯海拉明配伍有协同作用。② 用于解救中枢抑制药(如吗啡、巴比妥类麻醉药等)中毒。③ 用于局部血管收缩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麻醉性镇痛药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的药理学区别 麻醉性镇痛药 非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机理 选择性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激活体内抗痛系统并抑制痛觉传导 抑制外周前列腺素释放

作用强度 强 较弱 作用范围 对各种疼痛均有效 仅对钝性疼痛有效 副作用 有成瘾性 无成瘾性 代表药物 吗啡、度冷丁 阿司匹林、布洛芬 4、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 (1)药理作用: 1. 直接作用;对心脏的选择性原发作用。 ① 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并使 收缩期缩短,舒张期延长,有利于静脉回流和心脏休息。 ② 负性心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 effect):与其他强心药不同,在强心同时使心跳减慢,心肌耗氧量下降,心脏工作效率升高。 ③ 负性传导作用:能减慢房室传导。 ④ 对心电图的影响:T 波幅度变小、低平甚至倒置;S-T 段降低呈鱼钩状;Q-T 间期缩短(心室动作电位时程缩短);P-R 间期延长(A-R传导减慢);P-P 间期延长(心率减慢)。 2. 间接作用:利尿及消除水肿。 (2)作用机理: 1. 心肌收缩主要与细胞内Ca2+浓度呈正相关; 2.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收缩受Na+-K+·ATP酶调节,此酶能促进细胞内Na+与细胞外K+交换,使K+内流,Na+外流,从而调节细胞外Na+浓度,进一步又通过细胞外Na+与细胞内Ca2+交换调节胞内Ca2+浓度,使心肌收缩和舒张维持平衡。 3. 本类药物即是通过抑制Na+-K+· ATP酶,结果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产生强心作用。 5、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药理作用 ① 抗炎作用:具广泛的抗炎作用,对各种炎症和炎症各个阶段均有作用。 ② 免疫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 ③ 抗毒素作用:能对抗G-菌尤其是大肠杆菌等内毒素所致有害作用。对细菌外毒素所致损害作用无效。 ④ 抗休克作用: 稳定生物膜、保护心血管系统。通过其抗炎、抗过敏、抗毒素的综合作用。 ○ 5 影响代谢: 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2)临床应用 ① 全身感染性疾病: 配伍有效足量抗菌药,用于治疗各种严重细菌性感染。 ②关节炎: 小剂量可控制症状,但停药会复发。 ③ 皮肤疾病: 尤其各种过敏皮肤病,可局部或全身用药。 ④ 眼、耳和鼻炎症: 多与抗菌药合用。 ○ 5 抗休克: 各种休克,尤其中毒性、过敏性休克。 ○6治疗母畜的代谢病: 主要治疗低血糖症,如牛酮血症、羊妊娠毒血症。 ○7 引产:地塞米松已用于母畜的同步分娩。对马无效。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6、化疗三角的相互关系

7、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代表药物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 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 8、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1、确定病原学诊断,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 2、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控制药物用量和疗程; 3、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 4、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不滥用抗菌药。 5、抗菌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 9、几种泻药的作用机理及合理应用 (1)容积性泻药作用机理:① 在肠腔内形成高渗液,产生吸水作用,水分增多,肠内容积增大,有利于软化粪便;② 肠腔体积增大刺激肠腔压力感受器,肠管蠕动增加;③ 解离出盐类离子还能对肠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作用,引起肠管蠕动增加。 (2)润滑性泻药一些表面活性剂可通过降低粪便表面张力,促进水分进入粪便内部,从而使之膨胀软化而易于排泄。 (3)刺激性泻药能在肠腔不同部位分解出具有刺激性成分,对肠黏膜产生化学刺激作用,反射性促进肠管蠕动增加 (4)膨胀性泻药有较强亲水性,能吸水膨胀数倍,使肠腔内容物体积增大,变软且富含水分。而肠腔体积增大又能刺激肠腔压力感受器,反射性促进肠管蠕动加快。 临床上在使用泻药时应注意: ①查明病因后恰当选择不同泻药。 ②使用合适剂量和浓度。 ③妊娠晚期和完全机械性肠阻塞动物禁用泻药。 10、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共同特征 1 均为有机碱,与硫酸成盐后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 2 抗菌谱较广,对G-作用强大。静止期杀菌剂,机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 3 内服不易吸收,作为肠道感染用药。治疗全身感染须注射给药。 4 毒性作用主要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肾毒性及肌松作用(阻滞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冲动传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1、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协同作用的原理

1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耐药机制 (1)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II型拓扑异构酶)。多数药物均作用于A亚基,少数品种也作用于B亚基,使DNA回旋酶A亚基活性下降,干扰RNA、DNA和蛋白质合成。在DNA复制过程中,回旋酶是必需的一种合成酶,其在ATP、Mg2+协助下,DNA链暂时切断,并进行再次结合形成负螺旋结构。 (2)耐药机制:① DNA回旋酶A亚基结构改变;②细菌细胞膜对本类药物通透性下降;③细菌产生外排泵作用,将进入体内的药物主动泵出。 13、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各类中代表药物,以及各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1、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 。 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3、快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截短侧耳类。 4、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14、抗球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1 坚持预防为主 ○2 合理选用作用峰期不同的抗球虫药物 ○3 转换或穿梭用药:为减少球虫耐药,提高防治效果,可采用转换或穿梭使用不同种类、不同作用峰期药物。 ○4 选择适用给药方法、合理剂量和充足疗程:治疗用药时混饮给药效果好,拌料给药时剂量应根据采食量适当加大。临床治疗球虫病的疗程一般不少于 3~5天。 ○5 注意休药期规定和对动物性食品品质的影响 ○6 注意配伍禁忌:离子载体类药物通常不与其他抗球虫药联用。

相关主题